糖尿病足可致皮肤色泽变暗暗红或发黑(因下肢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温度降低(因供血减少),有麻木感(因神经病变传导障碍)、疼痛(因神经血管病变),可形成溃疡(因感觉减退及血液循环差)且易继发感染(因皮肤屏障受损及免疫力下降),有间歇性跛行(因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肌肉供血不足)、静息痛(因血管病变严重足部缺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相关表现,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生活方式不良等情况者更易出现。
皮肤色泽改变: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颜色可能出现异常,如皮肤色泽变暗,呈现暗红色甚至发黑的情况。这是由于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皮肤的正常代谢和色泽。例如,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足部血液供应,导致皮肤颜色改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若本身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更易出现此类皮肤色泽改变。
皮肤温度变化:足部皮肤温度可能降低,与正常足部相比,患侧足部温度明显偏低。这是因为血管病变使足部供血减少,热量供应不足。对于有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这种皮肤温度变化更为常见,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液循环本就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足部温度降低的情况。
感觉异常
麻木感:患者常感到足部麻木,就像有东西包裹着一样,对痛觉、温度觉等感觉不敏感。这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足部的感觉神经,使患者对足部的各种感觉感知减弱。无论男女,只要患有糖尿病且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出现足部麻木的感觉异常,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可能更严重,麻木感可能更明显。
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足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或胀痛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共同作用可导致疼痛产生,神经受损后对疼痛的感知异常,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缺氧也会刺激神经引发疼痛。在不同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中均可能出现,若患者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血管和神经病变,从而使疼痛更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
溃疡与感染表现
溃疡形成:足部可能出现溃疡,好发于足趾、足跟等部位。由于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伤,而血液循环障碍又不利于伤口愈合,从而形成溃疡。糖尿病患者若足部有微小创伤,如鞋子摩擦等,因感觉不敏感不能及时察觉,加上血液循环差,伤口难以愈合,就容易发展为溃疡。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足部溃疡,不过概率较低。
感染迹象:溃疡部位容易继发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是因为局部皮肤屏障受损,细菌容易侵入,而患者本身免疫力因糖尿病影响可能下降,更易发生感染。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足部有溃疡的患者,无论男女,若血糖控制不好,感染风险都会增加,年龄较大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病情发展更快,症状更严重。
下肢血管病变相关表现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这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肌肉运动时供血不足。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下肢血管逐渐发生病变,当行走时肌肉需氧量增加,而供血不能满足需求,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未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更易出现该症状,年龄较大患者血管弹性差,发生间歇性跛行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静息痛:在休息时患者也会感到足部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血管病变严重,足部处于缺血状态,即使休息时也不能满足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疼痛。糖尿病足患者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静息痛,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足部已出现较明显血管和神经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静息痛,年龄较大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可能更多,静息痛可能更难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