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易病素质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分离性(含情感爆发、遗忘、神游、附体体验)和转换性(含运动、感觉障碍)症状,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及大脑皮质功能分离相关,人格具情感丰富等特质者易患,诊断依据病史采集等排除器质性病变并与癫痫等鉴别,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含暗示、认知行为治疗),药物辅助针对伴随症状,儿童重家庭环境调整,女性关注心理社会角色压力。
一、癔症的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病素质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症状(涉及意识、记忆、身份或感知觉的分离)和转换性症状(将心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
二、癔症的分类及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到刺激后突然出现情感宣泄,表现为哭闹、喊叫、捶胸顿足等,历时数十分钟可缓解,常具有表演性。
2.遗忘:表现为对近期重大事件部分或完全遗忘,多为选择性遗忘,遗忘内容常与创伤性事件相关。
3.神游:患者突然离家外出,历时数日,清醒后对神游期间经历不能回忆。
4.附体体验:患者自称被神灵、deceased灵魂等附体,以其口吻说话或行为,内容多与当时接触的事物相关。
(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瘫痪、不能站立或行走、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大发作,但无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等表现)等,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器质性病变体征。
2.感觉障碍:常见失明(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失聪(听力测试正常)、感觉过敏(如皮肤局部感觉异常)等,躯体感觉系统检查无符合神经解剖规律的阳性体征。
三、发病机制与易感因素
(一)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心理冲突通过潜意识过程转化为躯体或精神症状。其神经生理基础可能涉及大脑皮质功能分离,即心理过程的不同脑区功能相互分离,导致症状的产生。
(二)易感因素
1.人格特点: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幻想性等人格特质的个体更易患癔症。
2.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长期心理压力、不良的家庭环境、人际冲突等可成为发病的诱因。例如,儿童癔症可能与家庭过度保护或忽视、学校学业压力等有关;女性相对更易患癔症,可能与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角色等因素相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精神因素、症状发生发展过程等)、全面的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注意与癫痫、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神经疾病相鉴别。
(二)鉴别诊断
1.癫痫:癫痫发作有刻板性、意识丧失、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放电,而癔症性抽搐发作无这些特征。
2.脑器质性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可发现器质性病变,而癔症无相应阳性体征。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治疗为主
1.暗示治疗: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等方法,使患者症状缓解。例如,对转换性运动障碍患者可给予语言暗示及被动运动引导恢复。
2.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心理因素,纠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应对能力。
(二)药物辅助治疗
针对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可使用相应药物,如抗焦虑药(如苯二氮类)、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需谨慎选择,尤其注意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不恰当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癔症需重视家庭环境调整,减少不良刺激,采用游戏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
2.女性:关注其心理社会角色压力,在心理治疗中注重性别相关的心理因素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方案。
癔症的诊断与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通过多学科协作,以促进患者康复并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