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发病与宿主因素(女性生理、年龄)和病原体因素相关,有瘙痒、灼痛等症状和相应体征,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局部或全身用药,预防要注意卫生、合理用药等,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婴幼儿、糖尿病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宿主因素:
女性生理特点:女性阴道内环境呈酸性,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维持阴道的菌群平衡。但在月经周期、妊娠、糖尿病等情况下,阴道内环境改变,如妊娠时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黏膜充血、渗出增加,糖原含量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也易引发念珠菌感染。
年龄因素:婴幼儿阴道上皮薄,雌激素水平低,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易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病原体因素: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大量繁殖并侵袭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当人体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念珠菌可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从而侵袭组织致病。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痛,瘙痒症状严重,可致患者坐立不安,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尿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体征: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着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诊断方法
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外阴阴道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呈豆腐渣样等典型症状及体征可初步怀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检查:取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镜下可见芽孢和假菌丝,若找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但阳性率约70%。
培养法:将阴道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确定念珠菌的菌种,且阳性率较高,但培养所需时间较长。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多在3.8-4.4,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4.5。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消除诱因:若患者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
局部用药:可选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放置于阴道深部,通过局部发挥抗真菌作用。
全身用药: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未婚女性及不愿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如氟康唑等。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宜用温水清洗,避免与其他衣物混合洗涤,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及雌激素使用,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生风险。
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念珠菌感染的几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生率增加。治疗时应首选局部治疗,以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全身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
婴幼儿:婴幼儿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多与尿布更换不及时、粪便刺激等有关。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幼儿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尿布,可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治疗时可选用温和的局部抗真菌药物,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婴幼儿娇嫩的皮肤造成刺激。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反复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这类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外,关键是要严格控制血糖,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注意保持外阴局部的清洁卫生,减少念珠菌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