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成人,由内源性复发或外源性重染致病因,有全身及呼吸系统症状、相应体征,辅助检查有影像学、痰检、PPD试验等,诊断结合多方面,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包括抗结核及对症,预防要控传染源、切断传播、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原有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而发生的肺结核,多见于成人。
二、发病原因
内源性复发:原发性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肺结核。
外源性重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次感染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常见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群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恢复。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更易患继发性肺结核且病情可能较重。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多见,咳嗽较轻,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黏液脓性;部分患者有咯血,少数患者可因大咯血而危及生命;还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体征:取决于病变性质和范围,病变范围较小时可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湿啰音等。
四、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胸部X线可见多种形态的病灶,如浸润性病灶、干酪样病灶、空洞形成等;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性质等比X线更敏感。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包括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痰涂片抗酸染色简便快速,但敏感性较低;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可确定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性,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但培养时间较长。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强阳性反应提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PPD试验的意义略有不同,儿童阳性反应更需警惕活动性结核的可能;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有午后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胸部影像学发现典型的结核病灶,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肺炎、肺癌、肺脓肿等疾病相鉴别。肺炎起病急,常有高热、咳嗽、咳脓痰等症状,抗感染治疗有效;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消瘦等,胸部影像学可见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肺脓肿常有高热、咳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可见空洞及液平,有脓腔形成。
六、治疗
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用药。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药物对肝功能、听力等的影响;老年人用药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对于咯血患者,根据咯血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少量咯血可休息、止咳等,大量咯血需积极止血、防止窒息等;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可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七、预防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的关键。对肺结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结核菌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痰液进行消毒处理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等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对于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的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等,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