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郁症是60岁及以上人群中心境障碍性疾病,社区老年人群患病率约5%-20%住院患者更高且女性略高,病因有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紊乱、大脑结构功能改变及心理社会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缺乏等,临床表现有核心症状、躯体化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变等,评估用老年抑郁量表等初步筛查,诊断结合临床访谈排除躯体疾病继发,治疗有非药物的心理和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个体化且心理关怀要家属陪伴等。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老年人抑郁症是指60岁及以上人群中出现的以持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并伴有躯体化症状、认知功能改变等的心境障碍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约为5%~20%,住院老年患者中患病率更高,且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与女性社会角色及生理变化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可引发情绪低落、动机缺乏等抑郁症状,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患者脑内相关神经递质代谢存在异常。
2.神经内分泌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醇分泌持续升高,长期异常的皮质醇水平可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增加抑郁发生风险。
3.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老年人大脑海马、前额叶等区域体积缩小,神经元密度降低,影响情绪调节等功能,易致抑郁。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生活事件:丧偶、退休、亲友离世、慢性疾病等负性生活事件是重要诱因,老年人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下降,易受其影响。
2.社会支持缺乏:独居、社交圈子狭窄等导致社会支持不足,增加抑郁症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核心症状
1.情绪低落:表现为持久的悲伤、沮丧,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常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2.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缺乏动力,如不愿参与社交、娱乐活动等。
3.快感缺失:无法从原本能带来愉悦的事情中获取快乐。
(二)躯体化症状
常见头痛、背痛、乏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多为早醒)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心血管症状(如心悸、胸闷),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
(三)认知功能改变
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下降等,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工具
常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患者健康问卷-9(PHQ-9)等量表进行初步筛查,GDS简单易行,适用于社区及临床初步评估;PHQ-9可量化抑郁严重程度。
(二)诊断要点
需结合临床访谈,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躯体疾病继发的抑郁,同时需与正常衰老导致的情绪波动相鉴别。
五、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消极思维模式与行为,改善情绪状态。
人际治疗(IPT):聚焦患者当前人际关系问题,通过调整人际互动改善抑郁症状。
团体心理治疗:利用群体互动促进老年人社交,增强社会支持。
2.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刺激调节大脑相关区域神经活动,改善抑郁症状,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二)药物治疗
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抗抑郁药物,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特点,谨慎用药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用药方面
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使用抗抑郁药物时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出现头晕、嗜睡等不适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二)心理关怀方面
家属应给予老年人充分陪伴与情感支持,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鼓励其参与适度社交活动,帮助重建生活信心。同时,关注老年人慢性疾病与抑郁的共病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合并抑郁时,需综合管理躯体疾病与抑郁症状,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