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荨麻疹需从预防、治疗及不同年龄特点三方面应对。预防要避免接触食物、吸入性、接触性过敏原,增强体质,注意生活环境;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严重过敏要送医急救;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各有特点,应对需分别谨慎、关注接触及配合治疗等。
一、预防方面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食物因素:对于小儿,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家长要注意记录小儿的饮食情况,若怀疑某种食物引发荨麻疹,应避免再次食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对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若小儿在食用牛奶后出现疑似荨麻疹症状,可考虑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2.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皮屑等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清扫房间,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过敏原,在花粉季节减少小儿外出等。例如,尘螨在潮湿环境中容易滋生,要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以下,经常清洗小儿的被褥、衣物等。
3.接触性过敏原:某些小儿可能对橡胶、某些化学纤维材质的衣物等过敏,要选择舒适、纯棉材质的衣物给小儿穿着,避免接触已知的刺激性物质。
(二)增强体质
1.合理饮食:保证小儿摄入均衡的营养,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
2.适当运动: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婴幼儿可以进行亲子互动的爬行等活动,学龄前儿童可以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增强小儿的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三)注意生活环境
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过于干燥等情况。同时,要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治疗方面
(一)一般治疗
1.避免搔抓:小儿患有荨麻疹时往往会感到瘙痒,但要尽量避免小儿搔抓皮肤,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以给小儿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洁。
2.穿着舒适衣物:给小儿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刺激。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对于小儿荨麻疹,常用的抗组胺药物有西替利嗪滴剂等。但要注意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重等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剂量,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瘙痒等症状,但不同药物的适用年龄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替利嗪滴剂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
2.外用药物:如果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起到止痒的作用。但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小儿误食,且要观察皮肤使用后的反应,若出现过敏等不适要及时停用。
(三)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小儿荨麻疹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属于危急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急救处理。例如,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但这必须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医院环境下进行操作。
三、不同年龄小儿的特点及应对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皮肤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预防和治疗荨麻疹时要更加谨慎。预防方面,选择衣物要特别注意材质,尽量选择纯棉且无刺激性的。治疗时,外用药物的选择要更注重安全性,抗组胺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生根据体重等制定的方案。例如,婴儿出现荨麻疹时,外用炉甘石洗剂是相对较安全的止痒方法,但要避免药物接触到婴儿的眼睛等敏感部位。
(二)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小儿开始探索外界环境,接触过敏原的机会增多。预防上要更加关注小儿在户外活动时接触的物质,如花草、动物等。治疗时,要关注小儿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抗组胺药物的使用要准确按照医嘱,同时要安抚小儿情绪,避免其因瘙痒而过度搔抓皮肤。
(三)学龄前儿童(3-6岁)
学龄前儿童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对过敏原的接触更加多样化。预防时要引导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治疗时要鼓励小儿配合治疗,如按时涂抹外用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与小儿沟通,缓解其因患病产生的焦虑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