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引发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其他诱发因素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入侵引发,基础疾病、医源性因素致免疫低下,不卫生环境、寒冷季节、长期酗酒吸烟等为诱发因素。
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真菌可从体内原本存在的定植部位(如口腔、肠道等)侵入血液,例如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当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就会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老年人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出现真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儿童如果长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因免疫功能受影响而增加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乙型脑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体内大量复制,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进而使病毒侵入血液系统引发败血症。对于婴幼儿来说,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败血症;孕妇感染某些病毒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胎儿出现病毒感染相关的败血症风险增加。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等部位的感染难以有效控制,细菌容易入血引发败血症。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导致败血症。老年人本身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若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发生败血症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如果本身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自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对外界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差,极易发生败血症。
医源性因素导致免疫低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败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反应,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病原体并发展为败血症的可能性。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过程中若发生感染,就容易引发败血症。在器官移植患者中,由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也是败血症的高发人群,不同器官移植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因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总体免疫低下是关键因素。
其他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不卫生的环境中,例如居住条件差、卫生设施不完善等,会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在一些贫困地区,卫生条件落后,人群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在寒冷的季节,人体皮肤血管收缩,免疫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如果穿着单薄等,皮肤容易出现冻伤等破损,为病原体侵入提供通道,增加败血症发生几率。对于婴幼儿来说,寒冷环境中若护理不当,皮肤容易受损伤,加上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更易引发败血症;老年人在寒冷季节也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导致皮肤破损等情况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酗酒导致的营养不良也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例如,长期大量酗酒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的合成,从而降低了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吸烟人群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等,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而呼吸道感染若未能及时控制,病原体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青少年来说,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未来发生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成年人长期吸烟酗酒也会持续损害自身免疫功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病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