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需进行一般检查(包括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准备其他方面(饮食、肠道、心理、皮肤、月经相关准备等),一般检查要关注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及超声、MRI、CT等影像学情况,术前准备其他方面包括禁食禁饮、肠道准备、心理疏导、皮肤备皮及月经相关安排等,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需注意的细节。
一、一般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例如,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若血红蛋白过低,可能会影响手术耐受性等。一般要求血红蛋白在70g/L以上可考虑手术,但也需结合患者整体情况。女性患者月经较多可能导致贫血,术前需评估贫血程度及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风险,需明确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若有异常需先进行纠正治疗,如因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肝肾功能检查: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状态,因为介入治疗药物可能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例如,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减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对比剂等药物的排泄。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或经腹部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数目等情况,有助于准确评估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与子宫血管的毗邻关系等,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的患者子宫肌瘤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因激素影响有不同的超声特征,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MRI能更精确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三维关系等。例如,可更清楚地显示肌瘤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及周围血管的精细结构,对于判断是否适合介入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策略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主要用于精准评估肌瘤情况。
CT检查:也可用于了解子宫肌瘤的情况,尤其对于判断肌瘤与盆腔其他结构的关系有一定帮助,但一般超声和MRI已能较好满足术前评估需求,CT多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二、术前准备的其他方面
1.饮食准备
术前6-8小时需禁食,4小时禁饮。这是为了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尤其是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的禁食禁饮要求基本一致,但要考虑患儿的依从性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需做好安抚工作,确保禁食禁饮的顺利执行。
2.肠道准备
一般术前1天可口服轻泻剂进行肠道准备,目的是清洁肠道,减少术中肠道气体干扰以及降低术后肠道感染等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肠道蠕动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肠道准备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轻泻剂,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准备需更加温和,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轻泻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3.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优势、可能的风险及并发症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治疗对生育功能等的影响,需针对性地进行沟通解释;老年患者可能更担心手术风险等,要耐心讲解,缓解其焦虑情绪,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并同意手术,签署知情同意书。
4.皮肤准备
术前需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一般是对腹股沟区等可能的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备皮等操作,以降低穿刺部位感染的风险。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要注意备皮时的操作力度,避免损伤皮肤;儿童患者皮肤娇嫩,备皮时需更加轻柔,可选择合适的备皮工具和方法。
5.月经相关准备
如果患者处于月经周期,需尽量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手术,因为此时子宫血管相对不丰富,术中出血相对较少。对于月经不规律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手术时间,避免在月经量大的时期进行手术,以减少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