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渐进性发热、全身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相对缓脉、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严重并发症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神经系统症状有淡漠、反应迟钝,皮肤特征性表现为玫瑰疹,实验室检查以血培养和肥达反应有诊断意义;副伤寒甲、乙症状与伤寒相似但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病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副伤寒丙有伤寒样型、急性胃肠炎型及败血症型三种类型;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治疗需避免使用氯霉素及喹诺酮类,老年人常伴基础疾病,易发展为重症,治疗需加强营养支持,孕妇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及胎儿宫内感染,治疗需注意药物选择;鉴别诊断时,伤寒与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疟疾在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伤寒的典型症状及临床特征
1.1全身性中毒症状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呈渐进性发展。发热是首发且持续存在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式上升,第1周为38~39℃低热,第2周达39~40℃高热并持续至第3周,第4周逐渐下降。患者常伴全身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约70%病例出现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不相应增快)。
1.2消化系统表现
肠道症状以右下腹压痛为特征,因回肠末端淋巴组织增生形成溃疡所致。约50%患者出现便秘,少数伴腹泻(每日3~5次水样便)。严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和肠穿孔(病程第3周),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及休克。
1.3神经系统与皮肤表现
约10%~20%患者出现淡漠、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可出现谵妄、昏迷。皮肤特征性表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为直径2~4mm的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持续1~3天消退。
1.4实验室检查支持
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80%~90%),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上升。肥达反应(血清凝集试验)中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但需动态观察效价变化。
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差异
2.1副伤寒甲、乙的特殊性
副伤寒甲、乙由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症状与伤寒相似但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约60%患者以腹泻起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伴里急后重感。病程较伤寒短(10~14天),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2副伤寒丙的多样化表现
副伤寒丙感染可呈现三种类型:伤寒样型(发热、玫瑰疹、相对缓脉)、急性胃肠炎型(剧烈呕吐、腹泻)及败血症型(高热、寒战、肝脾肿大)。败血症型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易并发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局灶性感染。
三、特殊人群的感染特点与注意事项
3.1儿童患者
婴幼儿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常以高热、惊厥、腹胀为首发表现,易误诊为脑膜炎或中毒性菌痢。学龄儿童可出现典型持续发热,但玫瑰疹发生率低于成人。治疗需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避免使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及喹诺酮类(影响骨骼发育)。
3.2老年人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临床表现以低体温(37.5~38.5℃)、意识障碍为主,肠穿孔风险较成人高2~3倍。治疗需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3.3孕妇患者
妊娠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及胎儿宫内感染。孕早期使用喹诺酮类可能增加胎儿关节畸形风险,孕晚期使用头孢曲松需调整剂量。产褥期感染者需隔离护理,防止新生儿垂直传播。
四、鉴别诊断要点
4.1与病毒感染的区分
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多伴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而伤寒白细胞总数常减少(3~5×10/L),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4.2与细菌性痢疾的区分
志贺菌感染以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征,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血培养阴性。伤寒粪便培养阳性时间晚于血培养,且无脓血便。
4.3与疟疾的区分
疟疾发热呈周期性(间日疟48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伴寒战、肝脾肿大,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伤寒发热无周期性,脾肿大程度较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