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瘙痒等相关疾病包括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育龄女性、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易发病,有相应症状表现)、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致混合感染,性生活活跃女性易发病,有特定症状)、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各年龄段女性可发病,性活跃期女性感染率高,有症状表现)、萎缩性阴道炎(绝经后女性易患,因雌激素水平降低,有相应症状)、阴虱病(阴虱寄生引起,成年人多见,通过性接触传播,有症状表现)、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病因不明,中年或绝经后女性易患,有症状表现)、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不明,任何年龄女性可患,幼女及40岁左右女性多见,有症状表现),还有不良卫生习惯、过敏反应、全身性疾病等其他原因可引起外阴瘙痒。
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病因机制: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尤其是白假丝酵母菌。阴道内环境改变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还可伴有尿痛、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3.人群影响:育龄女性较为常见,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更易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环境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也易发病。
二、细菌性阴道病
1.病因机制: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症状相对不明显或程度较轻,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其典型表现,性交后症状可能加重。
3.人群影响:多见于性生活活跃的女性,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三、滴虫性阴道炎
1.病因机制: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感、疼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3.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性活跃期女性感染率相对较高。
四、萎缩性阴道炎
1.病因机制: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受细菌感染引发炎症。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状,严重者可有血性分泌物。
3.人群影响:主要发生于绝经后的女性,尤其是卵巢切除术后、双侧附件切除术后或长期闭经的女性。
五、阴虱病
1.病因机制:由阴虱寄生在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皮肤引起,阴虱叮咬皮肤可导致瘙痒。
2.症状表现:外阴剧烈瘙痒,局部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
3.人群影响:多见于成年人,通过性接触传播,个人卫生状况差者易感染。
六、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1.病因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阴局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阴道分泌物刺激等有关。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患者多难耐受,搔抓后可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改变。
3.人群影响:多见于中年或绝经后女性。
七、外阴硬化性苔藓
1.病因机制: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基因缺陷、性激素缺乏等因素有关。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病变早期外阴皮肤红肿,出现粉红、象牙白色或有光泽的多角形小丘疹,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外阴萎缩等改变。
3.人群影响:可发生于包括幼女在内的任何年龄女性,但以40岁左右女性多见,幼女患者多在出生后1-5岁之间发病。
八、其他原因
1.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等,导致局部细菌滋生,引起外阴瘙痒。
2.过敏反应:对卫生巾、避孕套等过敏,接触后可引起外阴瘙痒。
3.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也可导致外阴瘙痒;黄疸、维生素A、B缺乏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外阴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