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是机体对无危害性物质超敏引发免疫反应的疾病,皮炎是皮肤炎症性疾病,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过敏靠避免过敏原及药物治疗,皮炎重修复屏障、抗炎止痒等,不同年龄性别在各方面表现及诊疗有差异。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过于敏感,发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疾病。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抗体发生反应,释放如组胺等介质,导致一系列过敏症状,涉及I型等超敏反应机制,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不同性别,生活中接触过敏原的方式不同会影响发病风险,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更易发病。
皮炎:是指皮肤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多样,包括接触某些物质(如接触性皮炎的接触物)、内在因素(如遗传、内分泌失调等)、外界环境因素(如干燥气候等)。其发病机制涉及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炎症细胞浸润等,不同类型皮炎发病机制有差异,例如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病,皮肤屏障功能较弱人群、长期处于特定环境人群等更易患皮炎。
临床表现
过敏:症状多样,皮肤方面可表现为红斑、风团、瘙痒等,如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发作突然,消退迅速;呼吸道过敏可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等;消化道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因过敏原和个体差异而异,儿童过敏可能表现为特应性皮炎等多种形式,与成人过敏在表现上可能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皮肤更娇嫩,过敏时皮肤反应可能更局限或有其独特表现。
皮炎:不同类型皮炎表现不同,接触性皮炎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边界清楚;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胸背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腰骶部等,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成人更常见,儿童相对少见,不同性别在不同类型皮炎的发病上无绝对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皮肤接触刺激物等情况不同会影响皮炎表现,比如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人群可能更易患某些类型皮炎。
诊断方法
过敏: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发病过程等,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水平来辅助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过敏原检测方法选择有差异,儿童皮肤点刺试验相对更常用但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刺激。
皮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有时需要进行皮肤活检等检查来明确诊断,皮肤活检可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皮炎,皮肤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皮炎的病理表现有特征性,比如接触性皮炎的病理表现为表皮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通过病理检查能更精准诊断,不同年龄、性别在皮炎诊断中依据临床表现判断时需综合考虑其独特的皮肤生理特点等因素,儿童皮肤薄,病理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诊断时要充分考虑。
治疗原则
过敏: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然后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轻度过敏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氯雷他定等,重度过敏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和剂量的药物,避免选用不适合儿童的成分,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不同年龄儿童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不同。
皮炎:治疗主要是修复皮肤屏障、抗炎、止痒等,接触性皮炎首先要去除接触物,然后进行相应治疗;脂溢性皮炎可使用含酮康唑等成分的洗剂清洁,配合抗炎药物;神经性皮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等刺激,不同类型皮炎治疗药物选择不同,儿童皮炎治疗更需谨慎,要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考虑儿童皮肤吸收等特点,生活方式调整对皮炎治疗也很重要,比如保持皮肤清洁、规律生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