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阴道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病史采集需询问症状、月经情况、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外阴和阴道检查;实验室检查有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生理盐水湿片、革兰染色)、pH值测定、胺试验、病原体检测;鉴别诊断要与特异性阴道炎及其他妇科疾病区分,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女性有其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询问症状:了解患者是否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感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易出现相关症状;有多个性伴侣或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月经情况:询问月经周期、经期长短、经量等,因为月经紊乱等情况可能影响阴道内环境。
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史,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糖尿病患者阴道内糖原含量高,利于念珠菌生长,易并发阴道炎。
二、体格检查
外阴检查:观察外阴有无充血、肿胀、破损、赘生物等情况,查看阴道口、会阴部位的外观,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相关的表现。
阴道检查:使用阴道窥器检查阴道黏膜情况,观察阴道黏膜是否充血、有无出血点,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如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呈灰白色、均匀一致、有鱼腥臭味等。同时注意宫颈的情况,排除宫颈病变等。
三、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生理盐水湿片检查:可观察阴道分泌物中有无滴虫、假菌丝酵母样菌等,同时能看到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等情况,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及数量来辅助诊断。例如,若发现线索细胞,对非特异性阴道炎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线索细胞是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细胞边缘贴附大量颗粒状物即加德纳菌等,使细胞边缘不清。
革兰染色检查: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及革兰阳性球菌等,正常阴道乳酸杆菌减少,这有助于判断阴道菌群是否失调,从而辅助诊断非特异性阴道炎。
pH值测定:用pH试纸检测阴道分泌物的pH值,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大于4.5,因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厌氧菌等大量繁殖导致pH值升高。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若产生鱼腥味,即为胺试验阳性,提示阴道分泌物中胺含量较高,常见于非特异性阴道炎。
病原体检测: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排除其他特异性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以明确是非特异性阴道炎而非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阴道炎。例如,若培养出加德纳菌等特定细菌,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进一步支持非特异性阴道炎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与特异性阴道炎鉴别
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多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充血明显,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孢,而非特异性阴道炎分泌物性状等有不同特点。
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多呈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镜检可见阴道毛滴虫,可与非特异性阴道炎相鉴别。
细菌性阴道病:虽然非特异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有一定关联,但细菌性阴道病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如Amsel标准中的四项指标(阴道分泌物均质、有鱼腥味、pH>4.5、线索细胞阳性)中具备三项即可诊断,需与非特异性阴道炎区分。
与其他妇科疾病鉴别:还需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鉴别,通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明确是否为单纯的非特异性阴道炎。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非特异性阴道炎时,需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因为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采集病史时要特别询问孕期情况,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时要遵循对胎儿安全的原则,选择相对温和的检查方式和药物(若需治疗时),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老年女性患非特异性阴道炎时,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黏膜变薄,易出现局部抵抗力下降,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阴道黏膜,实验室检查等要准确判断病情,治疗时也要考虑激素补充等对阴道内环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