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眼外肌疾病分共同性和非共同性两类,先天性与遗传、胚胎发育等有关,后天性与屈光不正、眼部疾病、神经因素等有关,可通过视力、眼位等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屈光矫正、弱视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非调节性或非手术效果不佳者,儿童斜视与屈光、神经等有关需家长关注,成人斜视与后天因素有关要详细检查,可通过定期眼部检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积极治疗疾病预防斜视。
一、斜视的定义与分类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球无运动障碍、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非共同性斜视则为神经麻痹所致的眼位偏斜。
二、斜视的常见原因
先天性因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育异常等。
后天性因素
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会导致双眼融合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斜视。例如,儿童高度远视,由于看近物时需要更多调节,过度调节易伴随过度集合,长期可导致内斜视。
眼部疾病:如眼部外伤、肿瘤等影响眼外肌正常功能,可引起斜视。
神经因素: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可导致眼外肌运动障碍,引发斜视。
三、斜视的诊断方法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评估双眼视力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视力差异等情况。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将手电筒光置于患者眼前33cm处,观察角膜反光点位置,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
遮盖-去遮盖试验:用于判断隐斜视或显斜视。遮盖一眼,观察另眼眼球运动情况,去除遮盖后再观察双眼运动,以明确斜视类型和性质。
三棱镜检查: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斜视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对于因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需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例如,儿童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远视眼镜后,部分患者斜视可得到矫正。
弱视治疗:如果斜视患者伴有弱视,需进行弱视治疗。包括遮盖疗法(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视觉训练等,提高弱视眼视力,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
视能矫正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等。
手术治疗
手术原理: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或眼外肌的强度,以恢复眼球正常的位置和运动功能。
适用情况:对于非调节性斜视或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斜视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斜视类型等综合判断,一般建议在6-12岁进行手术,此时眼部组织发育相对稳定,手术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合并斜视,可能需要更早手术。
五、不同人群斜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斜视
特点:儿童斜视多与屈光不正、神经发育等因素有关,且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尚在发育阶段,斜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导致立体视等视功能缺失。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眼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眼位偏斜、视物时歪头、眯眼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等,按照医嘱进行眼镜佩戴、弱视训练等。同时,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
成人斜视
特点:成人斜视多与后天因素如眼部疾病、颅脑疾病等有关,除了眼位偏斜影响外观外,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复视等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
注意事项:成人患者在治疗前需详细检查,明确病因。手术治疗时要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术后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眼部护理,定期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等。
六、斜视的预防措施
定期眼部检查:儿童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3岁前是视觉发育关键期,更要关注眼部情况,早期发现斜视等眼部问题并及时干预。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
积极治疗眼部及全身疾病:对于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眼部外伤等要积极治疗,对于全身疾病如颅脑疾病等也要及时诊治,预防其累及眼部导致斜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