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现呕吐、拉肚子发烧可能由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腹部着凉、肠道外感染)引起,需进行一般护理,包括饮食调整、补充水分、体温监测、腹部护理等,婴儿和幼儿有特殊人群提示,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常见病原,除了引起拉肚子,还常伴有呕吐,部分宝宝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轮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都可能感染。
诺如病毒:也可导致宝宝呕吐、拉肚子和发烧,诺如病毒传播力强,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宝宝感染诺如病毒后,胃肠道症状较为明显,呕吐和腹泻频繁,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宝宝肠道感染,导致呕吐、腹泻和发热。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伴有呕吐,部分宝宝有发热症状。
沙门氏菌:宝宝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后易感染,会出现呕吐、拉肚子(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和发热,发热程度可高可低。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宝宝进食过多、过快,或添加辅食时种类变化过快、量过多等,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出现呕吐、拉肚子,若消化不良时间较长或合并感染可能出现发热。例如一次性给宝宝喂食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食物过敏:如果宝宝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等,进食后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部分宝宝也会出现发热症状。
2.其他因素
腹部着凉:宝宝腹部保暖不当,着凉后胃肠道蠕动加快,可出现呕吐、拉肚子,寒冷刺激可能导致宝宝机体应激出现发热情况。比如夜间宝宝踢开被子,腹部暴露在外,就容易引起腹部着凉。
肠道外感染:如宝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时,也可能出现呕吐、拉肚子的伴随症状,这是因为感染源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影响了胃肠道功能,部分宝宝会伴有发热。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
1.饮食调整
对于呕吐、拉肚子的宝宝,要适当调整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妈妈要注意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暂时减少奶量,改为少量多次喂养,必要时可更换为腹泻奶粉;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暂停新的辅食添加,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
2.补充水分
由于呕吐和拉肚子会导致宝宝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给宝宝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调配后少量多次饮用。如果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3.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如果宝宝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如果体温高于38.5℃,且宝宝精神状态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适当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4.腹部护理
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可以给宝宝佩戴肚兜等,防止腹部再次着凉加重症状。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婴儿
婴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于呕吐、拉肚子和发烧的情况要更加谨慎处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如果婴儿出现频繁呕吐、持续腹泻、高热不退、精神极度萎靡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婴儿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2.幼儿
幼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而出现情绪烦躁等情况,家长要多安抚幼儿。同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呕吐和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如果幼儿出现血便、剧烈腹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总之,宝宝出现呕吐、拉肚子发烧的情况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