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成因包括先天性因素(遗传及胚胎发育异常)和后天性因素(眼部疾病、神经支配、环境因素),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屈光矫正、弱视治疗、正位视训练)和手术治疗(原理是调整眼外肌力量使眼位正常,先天性斜视尽早手术,后天性斜视保守无效则择机手术,术后需眼部护理、复查及视功能训练)。
一、斜视的成因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斜视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后代发生斜视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与斜视的发生相关,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2.胚胎发育异常:在胎儿胚胎发育时期,眼外肌的发育异常、眼球的位置异常等都可能导致斜视。例如,胚胎早期眼外肌分化、融合过程中出现障碍,会引起眼外肌的力量不平衡,从而引发斜视。
(二)后天性因素
1.眼部疾病
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可导致患者为了看清物体而过度使用调节,进而引起斜视。比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看远看近都需要很强的调节力,过度的调节会伴随过度的集合,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内斜视。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外伤后,眼外肌的附着点可能发生移位,或者眼外肌本身受到损伤,导致眼外肌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斜视。例如,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情况,可能影响眼外肌的正常功能。
神经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会影响眼外肌的运动,导致斜视。另外,颅脑病变如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影响了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也可能引起斜视。
2.神经支配因素:大脑对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失调也可导致斜视。例如,儿童在发热、感染等疾病后,可能出现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斜视。
3.环境因素: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也可能诱发斜视。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姿势不正确等,会使眼部肌肉疲劳,影响眼外肌的协调运动,增加斜视发生的风险。
二、斜视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屈光矫正
对于因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验光,然后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例如,远视患者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能够调整眼的调节,使眼外肌的力量恢复平衡,从而改善斜视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可以防止斜视进一步发展,并且有助于视觉功能的发育。
2.弱视治疗
如果斜视患者同时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弱视治疗的方法包括遮盖疗法,即遮盖健康的眼睛,强迫使用斜视眼,以促进斜视眼的视觉发育;还有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训练来提高斜视眼的视力。例如,对于单眼斜视合并弱视的儿童,遮盖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一般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视力情况确定遮盖的时间和频率,通过长期的弱视治疗,有助于改善斜视同时提升视力。
3.正位视训练
通过专门的正位视训练仪等设备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训练内容包括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通过反复的视觉刺激,增强大脑对眼外肌的控制能力,使眼位恢复正常。例如,让患者通过训练仪器进行不同距离、不同方向的视觉目标追踪等训练,逐步提高双眼的协调运动能力。
(二)手术治疗
1.手术原理:手术治疗斜视的原理是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或缩短、减弱眼外肌的力量,从而改变眼外肌对眼球的牵拉力量,使眼位恢复正常。通过手术可以平衡眼外肌的力量,矫正斜视。
2.手术时机:一般来说,先天性斜视应尽早手术,通常在患儿1-2岁时进行手术较为合适,因为此时儿童的视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早期手术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对于后天性斜视,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矫正。例如,对于因外伤等引起的后天性斜视,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3.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注意眼部的护理,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以及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儿童患者术后还需要继续进行视功能训练,以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完善。例如,术后定期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位检查等,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