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与抽动症均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动症主要与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及大脑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与冲动,发病多在学龄前,男患多于女;抽动症涉及神经递质、遗传及脑区功能异常,有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发病2-15岁,男患多于女。两者均需综合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包括心理行为和药物治疗,儿童及青春期患者需特别关注相关事项。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遗传因素占比较高,研究发现约50%-85%的抽动症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基底节等脑区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产生。
临床表现
多动症
注意缺陷: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例如上课容易走神,写作业时常常分心,频繁被周围事物吸引,完成作业速度慢且质量不高。
多动与冲动:活动过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乱动,难以安静地玩耍,常常表现出冲动行为,如未经允许就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不能耐心等待轮流做事等,在不同场合(如学校、家中)都可能出现这些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过度奔跑、攀爬等。
抽动症
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运动抽动,比如眨眼、耸肩膀、摇头、歪嘴等,之后可能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如跳跃、旋转、触摸物体等,抽动的部位、频率、强度等会随病情发展而变化,一般在紧张、疲劳时症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可消失。
发声性抽动:包括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哼声等,以及复杂发声抽动,如重复语言、模仿语言、说脏话等,发声性抽动可能与运动性抽动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
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
多动症:通常在学龄前就可能出现症状,多数患儿3-6岁时就会被家长发现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表现。
抽动症:发病年龄多在2-15岁之间,以5-10岁最为常见,男孩发病多于女孩。
性别差异
多动症: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4-9):1。
抽动症:也是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为(3-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动症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家长和教师的描述等,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使用相关的评估量表来辅助诊断,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
抽动症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抽动症状表现进行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抽动症状,如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医生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与干预
多动症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心理行为治疗方面,行为疗法(如阳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行为问题,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和训练;药物治疗常用的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等,但药物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抽动症治疗:同样有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儿缓解因抽动症状带来的心理压力;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个体化选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无论是多动症还是抽动症患儿,在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的发展。家长和学校要为患儿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避免对患儿进行过度批评或指责,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对于药物治疗的儿童,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变化。
青春期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的多动症和抽动症患儿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社会问题,如自我认同、社交关系等。需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疾病,树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在药物治疗上也要根据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调整,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