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特殊情况处理。非手术治疗有观察等待(无症状或老年/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定期观察)和药物溶石(熊去氧胆酸适用于特定胆固醇结石患者,儿童慎用);手术治疗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症状等首选,老年等评估后可行)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难实施时用,复杂或不能耐受腹腔镜时选);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先抗炎对症,炎症控制后择期手术,老年需密切监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结石需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方案,儿童罕见需谨慎。
一、非手术治疗
1.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尤其是体检偶然发现的较小结石,可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密切关注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等。这是因为部分无症状胆结石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或病情进展缓慢,通过定期观察可以权衡手术与继续观察的利弊。
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观察等待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通过观察等待可以避免手术相关风险,同时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再考虑进一步处理。
2.药物溶石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石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等。熊去氧胆酸适用于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使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胆固醇结石的溶解。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服用,通常需要连续服用6-24个月,并且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监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患者,药物溶石治疗应非常谨慎。儿童胆结石相对较少见,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尚不明确,一般不首先考虑药物溶石治疗,除非有非常严格的适应证且在密切监测下进行。
二、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这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对于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如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饱胀不适等症状,或结石较大(直径≥3cm)、合并胆囊息肉(直径≥1cm)、胆囊壁增厚等情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手术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微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切除胆囊。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对于女性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美观上有一定优势,且术后恢复快可以更早回归正常生活。但对于合并严重腹腔粘连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手术难度,需要谨慎评估。对于老年患者,虽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在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上,若符合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可行的,术后需要加强监护和康复护理。
2.开腹胆囊切除术
主要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以实施的情况,如严重的腹腔粘连、急性胆囊炎炎症重粘连致密等。手术需要切开腹部较大切口进行胆囊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应用相对减少,但在一些复杂病例中仍有必要。
对于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但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注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
三、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
1.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如果患者处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期,首先需要进行抗炎、解痉等对症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手术治疗。一般炎症控制后72小时左右进行手术较为合适。对于病情较重、炎症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能需要及时手术,如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术。
对于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较快且并发症风险较高,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在抗炎等治疗的同时,尽早评估手术时机,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
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结石
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结石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综合治疗方案。ERCP可以通过内镜取出胆总管内的结石,然后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治疗方式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对于儿童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结石的情况非常罕见,处理上需要极其谨慎,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在专业儿童外科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