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致皮肤颜色改变如暗红紫红发黑等因血液循环障碍、皮肤温度降低因血管病变影响供血、足部形态改变如爪形趾等因神经病变致肌肉失衡,有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过敏等感觉异常表现,可形成溃疡好发于特定部位合并感染有红肿发热脓性分泌物等征象,有间歇性跛行因下肢动脉狭窄闭塞、静息痛因足部缺血严重休息时仍缺血缺氧刺激神经引起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
皮肤颜色改变: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颜色可能出现异常,比如呈现暗红色、紫红色甚至发黑等情况。这是因为足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糖尿病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出现类似的皮肤颜色变化;成年患者中,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皮肤温度变化:患足皮肤温度可能降低,触摸时感觉比正常足部凉。这是由于血管病变影响了足部的血液供应,使得局部热量传递减少。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患者,血液循环本身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足部温度降低的情况;有吸烟史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影响足部皮肤温度。
足部形态改变:可能出现足部畸形,如爪形趾、槌状趾等。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肌肉失去平衡,长期的异常受力等因素逐渐引起足部骨骼和关节的变形。在病史方面,有较长糖尿病病程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发生足部畸形的风险更高。
感觉异常
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常出现足部感觉减退,对疼痛、温度、触觉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用针刺足部时感觉不明显,或者无法准确感知足部接触的物体温度是冷还是热。儿童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难被早期发现感觉异常;成年女性患者如果同时患有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糖尿病并发症,感觉减退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足部防护;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极差的男性患者,感觉减退的情况往往更为严重。
感觉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即对原本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度的感觉反应,比如轻微的触碰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这是神经病变的一种复杂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但具体表现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溃疡与感染表现
溃疡形成:足部可能出现溃疡,好发于足趾、足跟、足底部等部位。溃疡的大小和深度不一,浅的可能只是皮肤表层的破损,深的则可能累及肌肉甚至骨骼。儿童糖尿病足发生溃疡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成年患者中,合并有足部畸形、血液循环差等情况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溃疡,比如有槌状趾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足部局部受力不均,容易形成溃疡。
感染征象:如果溃疡合并感染,会出现局部红肿、发热、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红肿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组织充血;发热是由于炎症部位的免疫反应产生热量;脓性分泌物则是感染部位白细胞、细菌等物质聚集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经常脚部出汗且不注意清洁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有糖尿病肾病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整体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更难控制。
血管病变相关表现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这是因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肌肉运动时供血不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有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也可能出现该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的患者,血管病变进展更快,间歇性跛行可能更早出现;病史较长且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间歇性跛行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静息痛:在休息时足部也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足部缺血严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组织仍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刺激神经引起疼痛。不同性别患者中,男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血管病变,静息痛可能更为常见;不同年龄的患者,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基础更差,静息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波动大的患者,静息痛出现的可能性更大且程度可能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