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疣状癌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局部外观检查、触诊)、病理学检查(组织活检:取材、镜下观察)、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外阴超声、盆腔超声;CT检查:盆腔CT;MRI检查:盆腔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查、病原体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检查有相应调整及注意事项,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明确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依据。
一、体格检查
1.局部外观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外阴部位的病变情况,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疣状癌通常表现为外生性生长的肿块,呈疣状或菜花状,边界相对清楚,需要注意与其他外阴病变如尖锐湿疣等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外阴的生理结构和常见病变特点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的外阴病变可能与性传播因素等关系更密切,而老年女性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相关。
2.触诊:通过触诊来了解病变的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病变是局限于表皮还是侵犯到深部组织等情况。触诊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充分考虑其身体的敏感度和耐受性。
二、病理学检查
1.组织活检:
取材:是明确诊断外阴疣状癌的关键检查。通常会在病变部位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取材的部位选择和操作手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外阴组织,避免过度损伤。
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疣状癌的病理特点主要是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疣状生长,分化较好,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但有局部侵袭性。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区分疣状癌与其他类似病变,如鳞状细胞癌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外阴超声:可以初步了解外阴病变的大小、范围以及是否侵犯深部组织和邻近器官,如是否侵犯尿道、阴道、直肠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方法和观察重点略有差异。例如,年轻患者的外阴结构相对紧致,检查时要注意避免遗漏病变;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外阴组织的萎缩等情况,需要更仔细地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盆腔超声:有助于了解盆腔内的情况,如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等。通过盆腔超声可以观察盆腔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等,为判断病情的分期提供参考。
2.CT检查:
盆腔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外阴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对于评估病变的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是否侵犯盆腔内的骨骼、肌肉等结构,以及是否存在盆腔内的转移病灶。在进行CT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等,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3.MRI检查:
盆腔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精确地显示外阴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盆腔内的转移等情况。尤其是对于评估病变侵犯深部组织如盆底肌肉等的情况有独特优势。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进行MRI检查时,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配合程度等进行适当的准备和操作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在检查前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等处理以配合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如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以为整体病情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标准来判断血常规结果是否正常。
2.肿瘤标志物检查:目前对于外阴疣状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尚不明确,但一些常规的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单一的肿瘤标志物结果确诊疾病。
3.病原体检查:如果怀疑有性传播相关因素,可能需要进行病原体检查,如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因为部分外阴病变可能与HPV感染相关,通过HPV检测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相关病毒感染情况,对于病因的判断和病情分析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HPV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流行病学特点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HPV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且与性行为等因素关系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