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由经期经血逆流、排卵期卵泡液积聚等致量少可自吸收;病理性可因炎症、异位妊娠、盆腔肿瘤等致,患者有相应症状且影响健康,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超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
一、盆腔积液的定义
盆腔积液是指盆腔内存在的液体。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及情况
在女性的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可导致生理性盆腔积液;排卵期时,卵泡液会积聚在盆腔,也会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积液量较少,通常不超过10-20毫升。例如,正常女性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卵泡液流入盆腔,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身体没有危害,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可自行吸收。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生理性盆腔积液的发生机制类似,但一般来说,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排卵期相对规律,生理性盆腔积液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而绝经后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功能衰退,生理性盆腔积液相对较少见。生活方式方面,正常规律生活的女性,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可正常代谢吸收。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
炎症因素:盆腔炎是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常见的原因之一。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炎症,炎症刺激导致盆腔内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盆腔积液。例如,女性不洁性生活、经期不注意卫生等都可能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患盆腔炎的风险不同,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且生殖系统处于相对敏感时期,患盆腔炎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幼女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相对较少发生,但如果有外阴卫生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因炎症引发病理性盆腔积液。
异位妊娠:当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时,血液会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停经史、腹痛等症状的女性,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对于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女性,若出现腹痛伴有盆腔积液,需高度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
盆腔肿瘤:盆腔内的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也可能导致盆腔积液。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引起渗出或转移种植等,从而出现盆腔积液。这类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或自身有慢性盆腔不适症状的中老年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肿瘤性病变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
2.表现及影响
病理性盆腔积液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如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影响受孕,甚至可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例如,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如果长期不愈,可能发展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病理性盆腔积液若由输卵管病变引起,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
四、盆腔积液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性生活史以及既往盆腔疾病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经期性生活、流产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的相关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育龄期女性,着重询问避孕情况、是否有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等;对于绝经后女性,询问是否有异常阴道出血、消瘦等情况,以排查肿瘤性病变。
2.体格检查
进行妇科检查时,可能会发现盆腔有压痛、反跳痛等情况,结合盆腔积液的体征来初步判断病情。例如,盆腔炎患者妇科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区增厚、压痛等。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积液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积液的量、位置等情况。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盆腔内液体的分布,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来说,超声下测量积液深度,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小于10-20毫升,而病理性盆腔积液深度往往大于20毫升,且可能伴有盆腔内器官的异常改变。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如果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提示可能有炎症存在,结合盆腔积液情况可辅助诊断病理性盆腔积液。对于怀疑有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还可能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