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等类型,胆囊结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胆绞痛等,胆管结石肝外有Charcot三联征等表现、肝内局限时可能无症状或有胀痛不适梗阻时类似肝外表现严重时现Reynolds五联征,治疗有非手术的观察等待、溶石、对症等,手术有胆囊切除术、胆管结石的胆总管切开取石等、胆肠吻合术、ERCP取石,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治疗、妊娠期视情况选治疗时机方式、老年需全面评估后选治疗方式。
一、胆结石的症状
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等类型,不同类型症状有所差异:
胆囊结石:多数患者无症状,即所谓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胆囊积液,此时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典型症状是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多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为阵发性绞痛。胆管梗阻继发感染后,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黄疸的程度与梗阻的程度、是否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若结石局限于肝内胆管,可能长期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若结石引起胆管梗阻,可出现上述类似肝外胆管结石的Charcot三联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Reynolds五联征,即除Charcot三联征外,还有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
二、胆结石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直径小于1cm、无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的患者,可以定期观察,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检查,了解结石情况。
溶石治疗:适用于胆固醇结石,患者需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但溶石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6-24个月,且复发率较高,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腹泻等。对于胆管结石,溶石治疗效果不佳,一般不采用。
对症治疗:当胆结石引起疼痛时,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山莨菪碱等缓解胆绞痛症状;若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二)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方法,包括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充满型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等。对于老年患者,若一般情况允许,也可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管结石手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适用于单纯胆总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他病变者。手术取出结石后放置T管引流,可引流胆汁、支撑胆道,防止术后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胆肠吻合术:适用于胆总管远端炎症狭窄造成的梗阻无法解除、胆总管扩张者。但该手术可能会引起反流性胆管炎等并发症,需谨慎选择。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对于胆管结石患者,尤其是老年、高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ERCP取石。通过十二指肠镜经乳头插入导管至胆管,注入造影剂明确结石位置后,用取石网篮等取出结石。但该方法有一定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
儿童胆结石: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谨慎,一般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若病情需要手术,需充分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且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营养支持。
妊娠期胆结石患者: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胆囊排空延迟等因素,容易发生胆结石。症状较轻时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饮食调整等;若症状严重,需在充分评估胎儿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手术一般选择在妊娠中期进行,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胆结石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等。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对于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