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结核感染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初染成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形成原发病灶可沿淋巴管引流至肺门淋巴结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急性和亚急慢性前者多发生于婴幼儿青少年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胸部影像见双肺弥漫粟粒状影大小密度分布均匀后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影像为双肺上中肺野为主的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粟粒或结节状影继发型肺结核有浸润性空洞性结核球干酪样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浸润性最常见好发肺尖锁骨下影像为小片状或斑点状影可融合成空洞空洞性由浸润性发展而来结核球多由干酪样病变吸收等形成需与肺癌鉴别干酪样肺炎发生在免疫力体质衰弱大量感染或有淋巴结支气管瘘者纤维空洞性为晚期类型肺组织有纤维厚壁空洞等结核性胸膜炎分干性和渗出性干性主要表现胸痛渗出性有胸腔积液影像干性可无异常渗出性见胸腔积液征象其他肺外结核指结核菌累及脑膜腹膜肠道肾脏骨骼等肺外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需综合判断。
定义与特点:是原发性结核感染引起的临床病症,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初染成人,结核菌初次侵入人体肺部后在肺内形成原发病灶,可沿淋巴管引流至肺门淋巴结,导致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组成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结核包括纵隔、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影像学表现:原发综合征呈典型哑铃状双极影,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区肿块或纵隔增宽。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多发生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常是原发感染后结核菌进入血循环所致,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可伴发结核性脑膜炎,胸部X线或CT可见双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大小、密度、分布均匀。
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症状相对较轻,结核菌少量多次进入血循环,X线表现为双肺上、中肺野为主的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粟粒状或结节状阴影。
继发型肺结核
浸润性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继发型肺结核,多为成年患者,可由原发感染灶内结核菌重新活动引起(内源性复发),也可因再次感染结核菌发病(外源性reinfection),好发于肺尖和锁骨下,影像学表现为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可融合形成空洞,伴有渗出、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
空洞性肺结核:多由浸润性肺结核发展而来,空洞形态多样,可呈单个或多个虫蚀样空洞、薄壁空洞等,是结核菌传播的重要来源,痰中常排菌,具有较强传染性。
结核球:多由干酪样病变吸收和周边纤维膜包裹或干酪空洞阻塞性愈合而形成,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大小多为2-5cm,内有钙化灶或液化坏死形成空洞,周围有纤维包膜,需与肺癌鉴别。
干酪样肺炎: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力和体质衰弱,又受到大量结核菌感染的患者,或有淋巴结支气管瘘,淋巴结中的大量干酪样物质经支气管进入肺内而发生,可分为大叶性和小叶性干酪样肺炎,大叶性干酪样肺炎表现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实变,密度均匀增高,内有虫蚀样空洞,小叶性干酪样肺炎表现为小叶性浸润和小空洞。
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是继发型肺结核的晚期类型,多因浸润性肺结核长期不愈发展而来,肺组织出现纤维厚壁空洞、广泛的纤维增生,造成肺门抬高,肺纹理呈垂柳样改变,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呈代偿性肺气肿,患者长期排菌,是结核病的重要传染源。
结核性胸膜炎
定义与分类:结核菌侵犯胸膜引起的炎症,可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主要表现为胸痛,渗出性胸膜炎则有胸腔积液,多见于青壮年,可由临近胸膜的肺结核病灶直接蔓延所致,也可因结核菌过敏反应引起。
影像学表现:干性胸膜炎可无明显异常,渗出性胸膜炎可见胸腔积液征象,少量积液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呈外高内低的弧形阴影,大量积液时整个患侧胸部呈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
其他肺外结核
定义与范围:结核菌除侵犯肺部外,还可累及脑膜、腹膜、肠道、肾脏、骨骼等肺外组织器官,分别称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肾结核、骨结核等,其临床表现因累及部位不同而异,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