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和支原体可分别引起不同感染及相关疾病,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性接触和间接接触等,易感人群有性生活活跃人群、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可通过安全性行为、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等进行预防。
一、衣原体感染
(一)病原体特点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包括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原体具有感染性,能吸附并侵入宿主细胞,进入细胞后发育成始体,始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形成众多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后再感染新的细胞。
(二)常见感染部位及相关疾病
1.泌尿生殖道感染
男性主要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道刺痒、灼痛,可伴有轻重不同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轻度红肿,分泌物稀薄、量少,为浆液性或脓性。女性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可累及宫颈、尿道等部位,引起宫颈炎,出现宫颈充血、水肿、糜烂,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也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还可能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等,盆腔炎可导致下腹疼痛、发热、异常阴道出血等,严重时可影响生育,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引起不孕或宫外孕。
2.眼部感染
可引起沙眼,是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在世界范围内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期表现为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可出现睑结膜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瘢痕形成等,晚期可因并发症如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角膜混浊等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呼吸道感染
肺炎衣原体可引起青少年和成人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起病相对缓慢,症状主要有咽痛、声音嘶哑、发热、咳嗽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痰。
二、支原体感染
(一)病原体特点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形态多样,可通过滤菌器。它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营养要求比细菌高,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
(二)常见感染部位及相关疾病
1.泌尿生殖道感染
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等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表现与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相似,但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也可引起盆腔炎等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对生育等产生不良影响。
2.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起病较缓慢,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较为明显,可持续数周,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
(一)衣原体和支原体的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
性接触是泌尿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容易发生病原体的传播。
2.间接传播
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浴盆等也可能传播衣原体和支原体,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此外,孕妇如果感染衣原体,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传染给新生儿,引起新生儿眼炎或肺炎等。
四、易感人群及预防建议
(一)易感人群
1.性生活活跃人群:由于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性生活活跃且不注意防护的人群,如青少年、年轻成年人等感染风险较高。
2.儿童:新生儿可因接触母亲产道而感染衣原体,引起眼炎或肺炎等;儿童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如果卫生习惯不佳等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二)预防建议
1.性生活方面: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泌尿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风险。
2.卫生习惯方面: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浴盆等个人物品。对于孕妇,要做好产前检查,如果发现感染应及时治疗,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3.集体场所: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4.增强免疫力:健康人群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