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发病机制是视觉发育关键期视网膜接收不到正常清晰视觉刺激致视觉中枢发育受阻,表现为视力低下伴异常双眼视功能,检查需视力、屈光、眼底等检查,治疗关键是尽早去除病因、遮盖疗法、视觉训练;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的眼外肌疾病分两类,发病机制与眼外肌力量不平衡、神经支配异常等有关,表现为眼位偏斜伴代偿头位,检查需眼位、眼球运动、同视机等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包括矫正屈光不正、视功能训练等,手术调整眼外肌力量矫正眼位。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接收不到正常清晰的视觉刺激,导致视觉中枢发育受阻。例如,儿童时期单眼斜视,该眼的视觉信号不能正常传入大脑,长期如此就会影响视觉中枢对该眼视觉信息的处理,从而引发弱视。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发病机制主要与眼外肌的力量不平衡、神经支配异常等有关。比如,先天性的眼外肌发育异常,可导致眼外肌力量不协调,进而引起斜视;另外,脑部神经病变影响了眼外肌的神经支配,也可能引发斜视。
临床表现
弱视: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有差异,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7。同时,可能伴有异常的双眼视功能,如立体视功能缺失等。例如,一个5岁的儿童,经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只有0.3,低于正常下限0.5,且立体视检查不合格,就需要考虑弱视的可能。
斜视:主要表现为眼位偏斜,可分为内斜视(眼球向内偏斜)、外斜视(眼球向外偏斜)、上斜视(眼球向上偏斜)等不同类型。有些斜视患儿可能还会出现代偿头位,即为了克服眼位偏斜带来的不适,而采取特殊的头位姿势。比如,内斜视患儿可能会经常将头偏向一侧,以试图让双眼能更好地注视目标。
检查方法
弱视:需要进行视力检查、屈光检查、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通过视力表检查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检查主要是散瞳验光,以准确了解患儿的屈光状态,因为屈光不正可能是导致弱视的原因之一。眼底检查主要是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因为如果眼底有病变也可能引起视力下降,但不是弱视。例如,对于一个怀疑弱视的儿童,首先会进行散瞳验光,查看是否有屈光不正,然后进行眼底检查排除眼底疾病。
斜视:需要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检查等。眼位检查可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初步判断眼位是否偏斜。眼球运动检查是观察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能力,以了解眼外肌的功能。同视机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的类型等。比如,用角膜映光法检查时,如果反光点不在瞳孔中央,就提示有眼位偏斜;通过同视机检查可以明确斜视是共同性还是非共同性等。
治疗与干预
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和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如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斜视等;遮盖疗法,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促进其发育;视觉训练,通过精细目力训练等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例如,对于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首先要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然后进行遮盖疗法和视觉训练。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督促患儿进行治疗,因为儿童视觉发育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斜视: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如果有屈光不正的话)、视功能训练等。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则考虑手术治疗,通过调整眼外肌的力量来矫正眼位。比如,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眼镜后眼位可恢复正常;而对于一些非调节性斜视,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矫正眼位。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斜视的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要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早地矫正斜视,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