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发病于宫颈部位,多由病原体感染、化学物质刺激等引起,大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分泌物增多等,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根据病原体用相应药物治疗;阴道炎发病于阴道,因菌群失调、外界感染等引起,不同类型表现不同,通过妇科检查和分泌物检查诊断,不同类型用相应药物治疗,孕期、绝经后等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发病部位
宫颈炎:是发生在宫颈部位的炎症,宫颈是子宫的一部分,位于子宫下部。
阴道炎:发病部位是阴道,阴道是女性的生殖器官,连接子宫与外阴。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发病时部位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可能阴道环境更易受影响引发阴道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宫颈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病因
宫颈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也可由化学物质刺激(如使用高浓度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分娩、流产、手术损伤宫颈)等导致。不同性别中,女性是宫颈炎的患病主体,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宫颈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属于高危人群。
阴道炎:常见病因包括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可引起)、外界病原体感染(如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等感染)。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病因有差异,幼女因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易受感染;育龄女性多与性生活、阴道冲洗等因素相关;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阴道炎。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外阴清洁、频繁性生活、滥用洗液等都可能增加阴道炎发病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女性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
三、临床表现
宫颈炎: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孕期女性患宫颈炎可能因局部充血等情况症状表现更明显,老年女性患宫颈炎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
阴道炎:不同类型阴道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细菌性阴道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也有特点,幼女患阴道炎可能表现为外阴瘙痒、哭闹不安、手抓外阴等,同时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
四、诊断方法
宫颈炎: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宫颈情况,如宫颈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样改变等,还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宫颈分泌物涂片、病原体检测(核酸检测、培养等)来明确病原体。不同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对于有可疑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优先进行病原体检测。
阴道炎:主要通过妇科检查查看阴道黏膜情况,同时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阴道分泌物涂片显微镜检查、pH值测定、病原体检测等。例如通过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中有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菌丝或孢子等,通过pH值测定辅助判断阴道炎类型,如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pH值>4.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pH值<4.5等。
五、治疗原则
宫颈炎:根据病原体不同采取相应治疗,如淋病奈瑟菌引起的宫颈炎选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沙眼衣原体导致的宫颈炎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注意去除诱因,如停止使用刺激性化学物质等。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可能有调整,对于轻度宫颈炎可考虑局部药物治疗,重度宫颈炎可能需要结合物理治疗等。
阴道炎:根据不同类型阴道炎进行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需全身用药,常用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细菌性阴道病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孕期女性用药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绝经后女性阴道炎治疗时要考虑雌激素水平补充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