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发作有主观情绪过度紧张恐惧不安及身体心悸手抖等症状且个体表现因年龄等有差异,可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多维度评估不同人群,非药物干预有腹式深呼吸等呼吸训练、专注当下的正念冥想、适度有氧运动等且不同年龄人群有调整方式,药物有苯二氮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不同人群用药需谨慎,特殊人群儿童家长要冷静安抚引导、孕妇优先非药物干预需谨慎用药、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及选择安全非药物干预并关注诱因等。
一、焦虑症发作的表现
焦虑症发作时主观上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体验,身体上可出现心悸、手抖、呼吸急促、胸闷、出汗、头晕、尿频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不同个体表现存在差异,且会受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影响,例如儿童可能更易通过哭闹等外显行为表现焦虑发作,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存在使身体症状更为突出。
二、焦虑症发作的评估
可借助专业的焦虑评估量表,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通过对患者精神性焦虑(如焦虑、紧张、害怕等)和躯体性焦虑(如肌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等)等多维度进行评分,以明确焦虑发作的严重程度。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情绪反应等进行初步评估,孕妇则需综合考虑其心理状态及身体耐受情况来评估,老年人要结合其认知状况及基础疾病对评估的影响来全面判断。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呼吸训练
采用腹式深呼吸方法,让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持续4-6秒,然后缓慢呼气,腹部回缩,持续6-8秒,重复多次。这种方法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尝试,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引导,孕妇和老年人也能安全使用,通过调节呼吸节奏帮助平复情绪。
(二)正念冥想
引导患者专注于当下的呼吸、身体感觉等,排除外界干扰和杂念。例如让患者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空气进出鼻腔、腹部起伏等。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群,正念冥想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儿童可在适合的引导下尝试简单的专注训练,孕妇可在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简短的正念练习,老年人需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因冥想导致体位性不适。
(三)运动干预
鼓励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保证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或慢跑,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调整,儿童应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轻松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允许下选择温和运动;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等相对舒缓的运动方式。
四、药物治疗相关(仅提药物名称)
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类(如阿普唑仑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等)。对于有焦虑症病史的人群,在发作时药物使用需谨慎考虑过往用药情况及身体耐受,儿童应优先避免使用抗焦虑药物,孕妇使用药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老年人使用药物要关注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焦虑症发作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通过温和的语言安抚,引导其进行简单的放松动作,如握住其小手并轻声引导做深呼吸,避免强制制止引发儿童更大的情绪抵触,要结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缓解焦虑,同时关注其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焦虑发作的因素,如学习压力、社交环境等。
(二)孕妇
孕妇焦虑症发作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放松呼吸训练等。需谨慎使用药物,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应在妇产科医生和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药物,关注孕妇因怀孕产生的特殊心理压力源,如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给予心理支持。
(三)老年人
老年人焦虑症发作时,要特别注意其身体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等。避免使用可能与治疗基础疾病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抗焦虑药物,优先选择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如在家人陪伴下进行舒缓的散步等活动,关注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变化等导致的焦虑诱因,提供细致的生活关怀和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