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女性激素水平可能有关。无症状、直径小于5厘米者可观察等待;直径大于10厘米、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肝血管瘤切除术等;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高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一、肝血管瘤是什么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它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瘤样结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60岁女性多见。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胚胎学角度看,在胚胎早期(3-8周),血管母细胞分化为原始的血管丛,以后随着各器官的发育,原始血管丛逐渐分化成与器官联系的许多血管丛和淋巴管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控制血管形成的基因发生异常,就可能导致肝内血管发育异常,形成肝血管瘤。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可能对肝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因为肝血管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青春期、妊娠期等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可能会出现肝血管瘤增大的情况。
二、肝血管瘤怎么治
(一)观察等待
1.适用情况
对于无症状、直径小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患者,通常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因为这类患者肿瘤生长缓慢,对肝脏功能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小。例如,一些通过B超等检查发现的直径在3-5厘米之间的肝血管瘤,患者没有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等的变化情况。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如果肝血管瘤没有明显增大趋势,也可以先观察。因为儿童的肝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尤其是在1岁以内的婴儿,部分肝血管瘤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在观察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有无腹部不适、生长发育情况等。
2.注意事项
对于成年患者,在观察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可能导致腹部受到撞击的运动,因为较大的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血管瘤破裂出血。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对血管瘤的影响,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评估。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腹部情况,如有无腹胀、腹部包块等变化,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均衡的营养。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肝血管瘤直径大于10厘米时,破裂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此时多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较大的血管瘤在受到外力等因素影响时,容易发生破裂,引起腹腔内大出血,严重危及生命。例如,直径超过10厘米的肝血管瘤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或者有破裂出血风险时,需要进行手术。
对于有症状的肝血管瘤,如出现腹痛、腹胀等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血管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的,通过手术切除血管瘤可以缓解症状。
2.手术方式
肝血管瘤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局限于一叶的肝血管瘤。手术中需要完整切除血管瘤,同时尽量保留正常肝组织。对于多发的肝血管瘤,如果病变局限在半肝,也可以考虑肝部分切除术。另外,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如靠近肝门等重要结构的血管瘤,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和胆管等结构。
(三)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方法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插入导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然后注入栓塞剂,使血管瘤的供血血管闭塞,从而达到使血管瘤缩小或停止生长的目的。例如,将碘化油等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栓塞剂会在血管瘤的血管内形成栓塞,阻断血液供应。
2.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者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如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较大的肝血管瘤,可能需要多次栓塞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介入治疗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并发症,同时要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对于儿童患者,介入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血管等结构与成人不同,要充分考虑栓塞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严格掌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