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发作有多种症状,疼痛多在上腹部、可放射至肩背,有隐痛、胀痛、绞痛等;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约50%左右患者伴此症状)、腹胀(影响消化致上腹胀满、食欲减退);其他伴随症状有发热(部分低热,合并感染可高热)、黄疸(胆管梗阻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不同人群发作时症状表现有差异需关注。
一、疼痛症状
胆结石发作时最典型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也可能是较为剧烈的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这是因为胆囊受到刺激收缩,结石移动刺激胆管等结构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胆结石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或右上腹肋缘下的疼痛发作。对于儿童患者,胆结石相对少见,但发作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腹部不适疼痛表现,由于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更仔细观察其腹部反应及伴随症状。女性在胆结石发作疼痛方面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胆结石发作可能因激素等变化影响而有不同表现特点,需特别关注。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胆结石发作疼痛可能更频繁,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等因素有所不同。有胆结石病史的人群,再次发作时疼痛可能有一定规律性,但也可能因结石情况变化而不典型。
二、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胆结石发作时,由于胆囊炎症刺激,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会频繁呕吐。例如,临床观察发现约50%左右的胆结石发作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儿童胆结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要注意防止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女性在孕期出现胆结石发作伴恶心呕吐时,需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止吐药物等,更多采用非药物的缓解措施。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的胆结石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其胆囊功能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更大。有胆结石病史者再次发作时,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与初次发作类似,但也可能因病情进展而有变化。
腹胀:患者会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食欲减退。这是因为胆囊炎症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对于老年胆结石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胆结石发作时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突出,需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女性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重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需关注激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结石发作时腹胀症状可能更显著,因为高脂饮食本身就容易加重胆囊负担,影响消化。有胆结石病史者,腹胀症状可能在发作时反复出现,且可能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腹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三、其他伴随症状
发热:部分胆结石发作患者会出现发热情况,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如果合并胆管感染等情况,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这是因为胆囊炎症扩散或合并胆管炎症,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儿童胆结石患者出现发热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原因,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体温过高对儿童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影响。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出现胆结石发作伴发热时,要考虑月经因素与疾病发热的关系,谨慎鉴别诊断。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的胆结石患者,发热症状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因为其身体炎症状态可能更明显。有胆结石病史者,若再次发作合并感染时也容易出现发热,此时要警惕病情加重,如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情况。
黄疸:当胆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这是因为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对于老年胆结石患者出现黄疸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胆道相关疾病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胆管情况。女性胆结石患者出现黄疸时,要注意与妊娠、肝脏疾病等导致的黄疸相鉴别,因为不同原因的黄疸处理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的胆结石患者出现黄疸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有胆结石病史者出现黄疸,往往提示结石梗阻胆管等情况,需紧急评估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解除梗阻,降低黄疸带来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