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包含胆囊结石,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面有不同,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上有差异,胆结石是胆囊和胆管内结石,包括胆囊、胆管结石等,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结石,病因分别涉及多种因素,临床表现因部位等有别,诊断均可用超声等,治疗根据情况选观察、手术等,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特殊情况。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等。胆管结石又可细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等。
胆囊结石:特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是胆结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病因方面
胆结石:其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胆固醇代谢异常是重要因素之一,当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胆盐和卵磷脂相对减少时,胆固醇就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结石;胆道感染会引起胆道黏膜的损伤,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和成分,促进结石形成;此外,胆汁淤积也是胆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如胆道结构异常导致胆汁排出不畅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胆结石。不同类型的胆结石病因有一定差异,比如肝内胆管结石除了上述一般因素外,还与胆道寄生虫感染等有一定关系。
胆囊结石:主要与胆囊的收缩功能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等有关。女性激素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胆囊收缩和胆汁成分,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也更容易出现胆囊结石;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长期高脂饮食的人胆囊结石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部分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概率也会增加。
临床表现方面
胆结石:不同部位的胆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胆管结石可能会引起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当胆管梗阻时,会出现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如果结石较小且没有梗阻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当结石导致胆管梗阻时会出现相应的胆管炎症状等。而胆囊结石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部分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当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时会引起急性胆囊炎,出现剧烈的右上腹绞痛、发热等症状。
胆囊结石: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疼痛,疼痛可在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脂食物后发作,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部分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若发生胆囊结石嵌顿引发急性胆囊炎,还会出现发热、右上腹压痛、反跳痛等表现。
诊断方法方面
胆结石:一般通过超声检查来初步诊断,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内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还可结合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结石的部位和胆道的形态等。对于胆管结石,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胆囊结石: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准确率较高,能够发现胆囊内是否有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情况。此外,腹部CT、MRI等检查也可用于胆囊结石的辅助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治疗方面
胆结石:治疗方案需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等决定。对于一些较小的、无症状的胆管结石,如果没有明显梗阻等情况可以先观察随访;对于有症状或存在并发症的胆结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胆管切开取石术等,也可以考虑内镜下取石等微创治疗方法。
胆囊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以及符合手术指征的胆囊结石,通常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术,目前多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一些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等特殊情况的胆囊结石患者,可考虑药物溶石等治疗,但药物溶石效果有限且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不同人群在胆结石和胆囊结石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孕期的特殊情况;老年人群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决策上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