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常见肝脏良性疾病,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非寄生虫性中先天性最常见,影像学表现为超声无回声、CT低密度、MRI特定信号;肝肿瘤分良恶性,良性如血管瘤等,恶性主要是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影像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肝囊肿靠影像学诊断易与肝肿瘤鉴别,肝肿瘤需多种检查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及诊断思路有别。
一、定义与性质
肝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如肝包虫病)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包括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等,其中先天性肝囊肿最为多见,是起源于肝内胆管或淋巴管的囊性病变,通常是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囊内含有清亮的液体。
肝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肝腺瘤等;恶性肿瘤主要是原发性肝癌以及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的肿瘤。
二、影像学表现
肝囊肿: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肝内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锐利,增强扫描时囊肿不强化;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均匀。
肝肿瘤:超声检查中,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常表现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部分可呈“快进慢出”的增强特点;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多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边界可不清晰,增强扫描多有“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CT检查上,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呈等密度填充;恶性肿瘤CT平扫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MRI检查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T1、T2加权像上的信号特点及增强表现各有不同,原发性肝癌在DWI(弥散加权成像)上常呈高信号。
三、临床表现
肝囊肿:大多数肝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右上腹隐痛、胀满等不适,若囊肿发生破裂、感染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的肝囊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肝囊肿需注意是否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如婴儿型多囊肝常伴有其他脏器的多囊性病变。
肝肿瘤:良性肿瘤早期也可能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或影响肝功能等情况;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刺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还可能伴有黄疸、腹水等;转移性肝癌多有原发肿瘤的病史,随后出现肝区不适、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转移性肝癌,临床表现可能因原发肿瘤的特点而有所不同,比如胃肠道肿瘤转移至肝脏的患者可能会有消化道相关的一些伴随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肝囊肿:一般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通常正常,当囊肿合并感染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常明显升高,同时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转移性肝癌的AFP一般正常,但会有原发肿瘤相关标志物的异常,如胃肠道肿瘤转移时癌胚抗原(CEA)可能升高;良性肝肿瘤如肝腺瘤有时也会出现AFP轻度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如原发性肝癌显著。不同年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会受到自身生理状况的影响,比如儿童原发性肝癌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肝肿瘤相关实验室异常需考虑其他少见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囊肿: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一般通过超声初步发现,再结合CT或MRI明确诊断,通常不难与肝肿瘤鉴别,因为肝囊肿的影像学特征较为典型,与肝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区别。
肝肿瘤: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尤为重要,良性肿瘤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明确性质;恶性肿瘤则需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主要依靠寻找原发肿瘤病灶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诊断思路也有所不同,儿童肝肿瘤相对少见,需考虑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肿瘤的可能,诊断时要更加谨慎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