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过程、术后恢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者并进行肠道准备;手术采用麻醉、建立气腹、置入器械、探查定位后行肌瘤切除或子宫切除;术后需监护生命体征、管理疼痛、恢复饮食、指导活动;老年、年轻有生育需求、肥胖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月经情况、既往手术史等。同时要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妇科超声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考虑到其生理特点不同,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生育功能等问题;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需评估其对手术恢复的影响并给予相应建议。有病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相关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及围手术期的管理。
心理评估也很重要,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的必要性、方式及可能的风险等。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进半流质饮食,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还可根据情况口服肠道清洁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二、手术操作过程
1.麻醉
通常可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等。全身麻醉能使患者在术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椎管内麻醉则可根据麻醉平面的调节,满足手术需求,且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具体麻醉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医生的经验来选择。
2.建立气腹
一般采用腹腔镜手术,在患者脐周或下腹做一个小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15mmHg左右,为手术创造操作空间。
3.置入腹腔镜器械
通过穿刺孔置入腹腔镜镜头和各种操作器械。腹腔镜镜头可将腹腔内的情况清晰地显示在显示屏上,术者根据显示屏上的图像进行操作。
4.探查与肌瘤定位
全面探查盆腔及腹腔情况,明确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例如,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或黏膜下肌瘤的不同位置,在手术操作上会有相应的不同处理方式。
5.肌瘤切除或子宫切除操作(根据病情)
肌瘤切除:如果是浆膜下肌瘤,可通过抓钳提起肌瘤,用超声刀等器械分离肌瘤与子宫肌层的界限,将肌瘤完整切除;对于肌壁间肌瘤,需要先切开子宫肌层,找到肌瘤后进行分离切除,然后缝合子宫肌层。
子宫切除:若病情需要行子宫切除,会依次处理子宫的韧带、血管等结构,将子宫完整切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脏器,如膀胱、输尿管等。
三、术后恢复
1.一般监护
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观察伤口情况,有无渗血、渗液等。
2.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患者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不同,要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3.饮食恢复
一般术后6小时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应富含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4.活动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术后1-2天可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活动量需适度调整,例如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量,而年老体弱的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密切观察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预防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各项指标稳定。
2.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子宫肌层,尽量减少对子宫肌层的损伤,以降低术后子宫破裂等风险。术后要指导患者合理避孕,为再次妊娠做好准备,并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生殖系统恢复情况。
3.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气腹建立可能相对困难,手术操作空间暴露可能不如正常体重患者。术后要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