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痱子是由高温潮湿致汗腺导管阻塞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力劳动者,有白痱、红痱、深痱之分,红痱最常见,典型表现为密集丘疹、水疱,伴轻度瘙痒或灼痛感。其治疗以环境调节和皮肤护理为基础,药物治疗为辅助手段。环境调节上,要降低室温湿度,避免高温暴露,婴幼儿选棉质宽松衣物;皮肤清洁护理上,每日温水洗澡,不用碱性洗护用品,轻拍吸干水分,可外涂氧化锌软膏或炉甘石洗剂;局部降温可冷敷或用风扇。药物治疗方面,外用有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抗生素软膏,口服有抗组胺药、中成药。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避免含酒精爽身粉,头部热痱剃短头发,母乳喂养者调整母亲饮食;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心功能不全者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优先物理降温及用炉甘石洗剂,症状加重及时就医。预防复发需长期环境管理,户外工作者定期休息补水,个体化护理上肥胖者加强褶皱处清洁,运动后及时擦干换衣,饮食调整上多饮水,增加高水分食物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及辛辣食物。若皮疹范围迅速扩大、有感染征象、伴全身症状、婴幼儿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诊。
一、热痱子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热痱子(痱子)是由于高温潮湿环境下汗腺导管阻塞,导致汗液潴留并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力劳动者。其典型表现为密集分布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水疱,可伴有轻度瘙痒或灼痛感。根据汗管阻塞部位不同,可分为白痱(晶状粟粒疹)、红痱(红色粟粒疹)和深痱(脓疱性粟粒疹),其中红痱最为常见。
二、非药物治疗措施
1.环境调节
降低室温至22~26℃,湿度控制在50%~60%,可通过空调、除湿机等设备实现。
避免直接暴露于高温环境,如需户外活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
婴幼儿衣物需选择棉质、宽松款式,减少汗液滞留。
2.皮肤清洁与护理
每日用温水(32~34℃)洗澡,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沐浴露,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沐浴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吸干水分,避免摩擦导致表皮损伤。
可使用氧化锌软膏或炉甘石洗剂外涂,形成保护膜并促进皮肤干燥。
3.局部降温
冷敷:用纱布包裹冰袋或冷藏的毛巾敷于患处,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风扇:保持空气流通,但需避免直接吹向婴幼儿,防止受凉。
三、药物治疗方案
1.外用药物
炉甘石洗剂:通过收敛作用促进汗腺导管通畅,每日3~4次涂抹。
糠酸莫米松乳膏:针对瘙痒显著者,可短期(≤7天)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抗生素软膏:若继发细菌感染(如脓疱、渗出),可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
2.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儿童需按年龄调整剂量),用于缓解重度瘙痒。
中成药:部分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可能辅助改善症状,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避免使用含酒精的爽身粉,防止经皮吸收引发中毒。
头部热痱需剃短头发,保持头皮透气。
母乳喂养者需调整母亲饮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
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防止因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心功能不全者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及炉甘石洗剂,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用药安全性。
五、预防复发策略
1.长期环境管理
安装空调或通风设备,维持室内适宜温湿度。
户外工作者需定期至阴凉处休息,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
2.个体化护理
肥胖者需加强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清洁。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
3.饮食调整
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低于1500ml(儿童按体重调整)。
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食物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及辛辣食物。
六、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1.皮疹范围迅速扩大,或出现脓疱、渗出等感染征象。
2.伴有发热(体温>38.5℃)、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
3.婴幼儿出现拒食、哭闹不止等异常表现。
热痱子的治疗需以环境调节和皮肤护理为基础,药物治疗为辅助手段。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预防复发需长期坚持环境管理与个体化护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医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