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分肉眼和镜下血尿,常见原因有肾小球疾病(原发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继发性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和非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外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治疗针对病因,如肾小球疾病对症支持或免疫治疗,非肾小球疾病抗感染、排石、手术、替代治疗等,家长需重视带患儿就医并注意日常护理。
一、常见原因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除了血尿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再如IgA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部分患儿可能有家族史。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发生于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儿童,除血尿外,还会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表现;狼疮性肾炎则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患儿多有面部红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等肾脏受累表现。
2.非肾小球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患儿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伴有血尿,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感染指标异常;膀胱炎也可引起血尿,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伴血尿。
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膀胱结石等,可引起尿路黏膜损伤导致血尿,患儿常伴有肾区或腹部疼痛,疼痛可较为剧烈,有时可伴有排尿困难等表现。
外伤:如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可导致泌尿系统组织损伤,引起血尿,有明确的外伤史是重要的鉴别点。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可出现全身多部位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导致血尿,患儿多有家族凝血功能障碍病史,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二、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血尿出现的时间、频率、颜色,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腹痛、发热等,有无外伤史、家族遗传病史等。
2.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患儿的身体状况,如检查皮肤有无紫癜、有无肾区压痛、血压是否正常等,对于评估血尿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是初步筛查血尿的重要检查,可明确红细胞数量、有无蛋白尿、白细胞等情况,如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呈畸形改变。
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患儿肾功能情况,对于判断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帮助。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引起血尿的患儿,需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如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病变,如肾脏肿瘤、畸形等,CT或MRI检查可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
三、治疗原则(需针对具体病因而定)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休息、低盐饮食等,有感染灶时需抗感染治疗;IgA肾病根据病情轻重采取不同治疗措施,轻者可仅需定期随访,重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需根据病情给予抗过敏、控制免疫炎症反应等治疗;狼疮性肾炎则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案。
2.非肾小球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需注意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泌尿系统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
外伤:轻度外伤可进行保守治疗,如休息、止血等,严重外伤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需针对具体的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进行相应的替代治疗等。
对于儿童血尿,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患儿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等,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