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由疟原虫感染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有间日疟原虫等四种疟原虫,有周期性发作等临床表现,可通过显微镜检查等诊断,可通过防蚊等措施预防,按疟原虫种类选药治疗儿童需谨慎。
疟原虫的种类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相对病情更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疟疾的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雌性按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按蚊叮咬了感染疟原虫的患者后,疟原虫会进入按蚊体内发育繁殖,之后当这个按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播给健康人。在一些疟疾高发地区,如非洲部分地区,由于蚊虫密度高、防控措施相对薄弱等因素,疟疾的传播较为广泛。
疟疾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的疟疾常表现为间日发作,三日疟原虫感染的疟疾多为三日发作一次,而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疟疾发作则较为不规则。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发的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到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之后体温又会逐渐下降,伴有大量出汗。例如,患者可能在白天突然感觉寒冷,接着体温急剧上升,出现高热、头痛等,然后大量出汗,体温恢复正常,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又会重复类似的发作过程。
贫血:由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同时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红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等。长期慢性贫血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对于儿童患者而言)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肝脾肿大:疟原虫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被感染的细胞进行攻击,导致肝脾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从而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在儿童患者中,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腹部的外观和内脏功能,需要密切关注。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这是诊断疟疾的常用方法。通过取患者的血液涂片,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疟原虫以及疟原虫的种类。例如,在薄血涂片上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疟原虫的形态,有助于准确诊断和鉴别不同种类的疟原虫感染。
抗原检测: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抗原,这种方法相对快速简便,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或现场快速筛查。例如,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疟原虫抗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给出检测结果,对于疟疾的初步诊断有一定帮助。
疟疾的预防措施
防蚊措施
使用蚊帐:在疟疾高发地区,使用经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可以有效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来说,使用合适尺寸的蚊帐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防护,减少夜间被蚊虫叮咬感染疟疾的机会。
喷洒杀虫剂:在室内喷洒滞留性杀虫剂,可以杀死室内的蚊虫。在一些家庭环境中,定期喷洒杀虫剂能够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使用蚊帐的人群,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等。
穿着防护衣物:穿着长袖衣物、长裤等,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尤其是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段(如黄昏和夜晚),可以降低被蚊虫叮咬的概率。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防护衣物,既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又要保证其穿着舒适。
控制传染源:对于疟疾患者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其继续传播疟原虫。在一些疟疾流行地区,加强对发热患者的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疟疾患者,应尽快进行诊断和隔离治疗,避免其与蚊虫接触进一步传播疾病。
药物预防:对于高疟区的人群以及进入高疟区的非免疫人群,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例如,口服乙胺嘧啶等药物,但药物预防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择药物,并考虑其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疟疾的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根据疟原虫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常用氯喹联合伯氨喹进行治疗;对于恶性疟原虫感染,多采用青蒿素类药物联合其他抗疟药物进行治疗。不同的抗疟药物有其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应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缓解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等特点,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药物代谢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