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具特定特点,传播途径包括粪-口及少见的输血等,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及急性期不同阶段症状,诊断靠血清学和病毒核酸检测等,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为主,预防可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不同人群感染表现有差异且良好生活方式助预防。
一、甲肝的定义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二、甲肝的病原体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耐乙醚,在-20℃环境中可长期保存,能耐受56℃30分钟,加热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
三、甲肝的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例如通过被甲肝患者粪便污染的手、餐具、玩具等,健康人接触后经口感染。
水源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如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被人群饮用后,会导致大量人群发病。
2.其他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甲肝的情况较为罕见,一般发生于输入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时,但随着献血员筛查的完善,这种传播方式已大幅减少。
四、甲肝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甲肝的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2.急性期症状
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波及全身。黄疸出现后,部分患者发热消退,而消化道症状可能加重,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4周。
五、甲肝的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发病后1-2周内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抗HAVIgG出现较晚,恢复期逐渐升高,可作为既往感染的标志,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液中的HAV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但该方法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
六、甲肝的治疗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为主,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
1.休息: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一般需要休息1-3个月。
2.营养支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对于食欲明显减退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充葡萄糖、维生素等。
七、甲肝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甲肝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
托幼机构发现甲肝患者后,应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同时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对餐具要严格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均可使用。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及甲肝高危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医务工作者等。
被动免疫:对近期与甲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一般为3-6个月。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甲肝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生活方式方面,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甲肝,如勤洗手等。对于有甲肝病史或密切接触甲肝患者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