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患抑郁症的人群包括有抑郁症家族史者、女性(生理阶段激素波动致风险高,男性特殊情况压抑情绪易患病)、青少年(学业等多挑战)、中老年(身体衰退等问题)、长期压力大、缺乏运动、生活作息不规律者、患某些慢性疾病者、经历失恋离婚等情感挫折及亲人离世等重大丧失者。
一、遗传因素相关人群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相对容易患病。研究表明,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其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10倍。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个方面,使得个体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增加。例如,某些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合成、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可能存在遗传变异,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二、性别因素相关人群
1.女性: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如女性在月经周期、怀孕、分娩、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波动。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可能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据统计,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左右。
2.男性:虽然男性总体患病率低于女性,但男性在面临某些特殊情况时也容易患抑郁症,比如男性在经历重大职业挫折、社会角色转变(如失业、家庭责任重大变化等)时,由于社会文化对男性“坚强、不能轻易表露情绪”的期望,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将情绪问题压抑,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三、年龄因素相关人群
1.青少年:青少年时期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同时面临学业压力、同伴关系、自我认同等多方面的挑战。例如,中学生在升学压力下,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约10%-20%的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至少一次抑郁发作。
2.中老年:中老年人群面临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增多、社会角色转变(如退休后社交圈子缩小、经济收入减少等)等问题。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对健康的担忧,更容易并发抑郁症。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0%-20%。
四、生活方式相关人群
1.长期压力大的人群: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如IT行业加班较多的程序员、经常面临考核压力的销售人员等。长期的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长时间连续工作、精神高度集中,会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进而引发情绪问题。
2.缺乏运动的人群: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大脑中神经递质调节失衡,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由于缺乏规律的运动,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经常运动的人高。
3.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的人,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调节。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常常相互影响,睡眠不足会加重抑郁症状,而抑郁情绪又会进一步干扰睡眠,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经常熬夜玩游戏、加班等导致睡眠紊乱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五、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
患有如心脏病、癌症、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对疾病预后的担忧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等因素,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例如,癌症患者在确诊后,经历手术、化疗等过程,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达到20%-30%。
六、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
1.经历失恋、离婚等情感挫折的人群:情感方面的重大打击会给个体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例如,失恋后个体可能会陷入长时间的悲伤、自责等情绪中,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发展为抑郁症。据相关研究,失恋后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经历亲人离世等重大丧失的人群:亲人的离世是极其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体在grieving(grieving是指因失去亲人等而产生的悲伤、痛苦等一系列情绪反应的过程)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度过,长期处于悲伤情绪中,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例如,配偶去世后的6个月内,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显著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