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狂躁症(双相情感障碍)可治疗但难根治,通过综合治疗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有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和心理(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奏治疗)治疗,预后受年龄(儿童青少年、老年有别)、性别(女性与生理因素相关、男性有其特点)、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不良习惯)、病史(发病年龄早、发作次数多影响预后)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经规范综合治疗可良好控制症状。
一、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可稳定患者的情绪,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基础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碳酸锂能有效减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和抑郁发作频率。
抗精神病药物:当患者处于躁狂发作的急性阶段时,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能快速控制患者的兴奋、躁动等症状。
抗抑郁药物:在抑郁发作时可能会短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但需要谨慎,因为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会诱发转躁。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可能会有消极的自我认知,通过CBT可以引导患者重新审视这些认知,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研究显示,CBT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独药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
人际与社会节奏治疗(IPSRT):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和日常作息节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和生活节奏紊乱,IPSRT通过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规律的生活节奏,来稳定情绪状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IPSRT都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其情绪的稳定;对于老年患者,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利于身心健康,减少情感障碍的发作。有研究表明,接受IPSRT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社会功能和情绪稳定方面有更明显的改善。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年龄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相对复杂。他们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而且心理治疗的接受程度也因年龄而异。例如,青少年可能更适合以游戏、活动为载体的心理治疗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改善情绪问题。
老年患者:老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躯体疾病,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心理治疗中需要更注重简单易懂、贴合其生活经验的方式。
2.性别
女性患者: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可能与月经周期、妊娠、分娩等生理因素相关。例如,在月经前期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加剧的情况,妊娠和分娩后也可能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女性患者在治疗中需要考虑这些特殊生理时期对病情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权衡对胎儿、月经周期等的影响。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发病特点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男性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一些外在的行为来掩盖情绪问题,在心理治疗中需要引导他们正视内心的情绪。
3.生活方式
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睡觉时间,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研究发现,规律运动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缺乏运动的患者发作频率更低,情绪状态更稳定。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酒精会干扰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加剧。因此,患者需要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病史
发病年龄早:如果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往往病情更容易迁延不愈,复发频率更高。因为早期发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发展、社会功能发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导致后续治疗难度增加。
发作次数多:既往发作次数越多的患者,再次复发的风险越高。频繁的情绪发作会使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进一步紊乱,治疗起来需要更综合、更长期的干预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虽然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症状控制,过上接近正常的生活。不同个体需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