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增厚型手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有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皲裂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有外用和系统药物治疗,需保持手部清洁干燥等预防,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职业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角化增厚型手癣是手癣的一种常见类型,手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角化增厚型手癣主要表现为手掌、手指的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常伴有皲裂,一般无明显的水疱或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皮肤癣菌感染: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所致。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手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时,就容易受到皮肤癣菌的侵袭而发病。例如,长期浸水、接触碱性洗涤剂等会破坏手部皮肤的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传播途径: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共用毛巾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拖鞋、手套等)传播。在一些公共场合,如游泳池、公共浴室等,由于环境潮湿且多人接触,更容易发生皮肤癣菌的传播。
三、临床表现
1.皮肤增厚粗糙:手掌及手指的皮肤明显增厚,纹理加深,变得粗糙,触摸时感觉像砂纸一样。这种增厚是由于皮肤的角质层过度增生引起的。
2.脱屑干燥:皮肤表面会有大量的脱屑现象,脱屑可呈细小的片状,也可呈较厚的鳞屑状。同时,手部皮肤干燥明显,尤其是在冬季,干燥的情况可能会加重,甚至出现皮肤开裂。
3.皲裂:由于皮肤过度增厚和干燥,容易出现皲裂,皲裂可深达真皮层,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手部的正常活动,比如拿东西、写字等都会受到影响。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者手部出现的增厚、粗糙、脱屑、皲裂等典型临床表现,初步怀疑为角化增厚型手癣。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如果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为手癣。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到真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鉴定,不仅可以确定是否为皮肤癣菌感染,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五、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膏:常用的有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手癣的目的。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
角质剥脱剂:对于皮肤增厚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水杨酸软膏等角质剥脱剂,帮助去除增厚的角质层,使外用抗真菌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但使用角质剥脱剂时要注意避免接触正常皮肤,以免引起刺激。
2.系统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副作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并且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六、预防
1.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尤其是在接触水后。尽量避免长时间浸水,如洗碗、洗衣时可佩戴手套,减少手部皮肤与洗涤剂等刺激性物质的直接接触。
2.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拖鞋等个人物品,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个人物品进行消毒,如毛巾可定期用开水煮沸消毒等。
3.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可适当使用一些护手霜等护肤品,保持手部皮肤的滋润,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对于从事易损伤手部皮肤工作的人群,更要注意加强手部的防护。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角化增厚型手癣时,应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家长要监督儿童不要搔抓患处,以免引起感染扩散。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新陈代谢较慢,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外用药物使用时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引起皮肤刺激等不适。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手部皮肤的滋润,可适当增加护手霜的使用频率。
3.特殊职业人群:如厨师、清洁工等长期接触水和刺激性物质的人群,要更加注意手部的防护。工作时严格佩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洁手部并擦干,涂抹护手霜等进行护理。如果已经患有角化增厚型手癣,要积极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调整工作中的防护措施,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和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