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的诊断包括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管理)、对症治疗(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并发症防治包括肠出血(卧床休息、止血治疗等)和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治疗及并发症防治和特殊人群护理。
一、诊断方面
(一)临床表现观察
肠伤寒患者通常会有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39℃-40℃左右,发热时间可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同时可能伴有相对缓脉,即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部分患者右下腹有压痛。另外,患者可能有肝脾肿大,病程1周左右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脾脏,肝也可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多在(3-5)×10/L,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减少或消失的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病情越重,嗜酸性粒细胞越少甚至消失,病情恢复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1-2周时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是确诊肠伤寒的重要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可达90%以上,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时阳性率较高,约70%。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提高,但早期阳性率低。
(三)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腹部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肿大情况;在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时,腹部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表现。
二、治疗方面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患者需进行消化道隔离,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防止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2.饮食管理:给予易消化、少渣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食用多渣、坚硬及易产气的食物,以减少肠道负担。
(二)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较高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尽量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防止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及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抗菌治疗
1.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肠伤寒的首选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其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优先考虑其他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在有明确用药指征且受益大于风险时,可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对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于不能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如儿童、孕妇等,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三、并发症防治方面
(一)肠出血
1.卧床休息:发生肠出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
2.止血治疗: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等,根据出血情况必要时可输血等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二)肠穿孔
1.禁食与胃肠减压:一旦怀疑或确诊肠穿孔,应立即禁食,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
2.手术治疗:多数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修补穿孔处等,同时给予抗感染等支持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肠伤寒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时,抗菌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在18岁以下儿童中应避免常规使用,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儿童的营养支持要重视,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二)孕妇患者
孕妇患肠伤寒时,药物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抗菌药物的使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在整个孕期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病情及胎儿的情况,加强孕期的护理和管理,保证孕妇的营养和休息。
(三)老年患者
老年肠伤寒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营养摄入,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