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有古典和埃尔托生物型,耐碱不耐酸;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水和食物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典型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等,有轻型和中毒型;可通过粪便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需补液、抗菌及对症治疗,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在霍乱相关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霍乱定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该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患者剧烈的腹泻和呕吐,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
二、病原学特点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有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为主要流行株。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在pH8.4-8.6的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病程中可排出大量霍乱弧菌,轻型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不易被发现,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在水型流行中,常呈现爆发态势;食物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如被污染的海鲜、蔬菜等。此外,直接接触或苍蝇携带也可传播,但相对较少见。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力较弱,可再次感染。
四、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起病急骤,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之呕吐。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水样便,典型的如米泔水样便,每天可达数十次,量多。呕吐多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水样,与大便性状相似。由于大量泻吐,患者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小时至1-2天内死亡。
轻型表现:患者症状较轻,腹泻每日数次,为稀便或水样便,无典型米泔水样便,脱水程度轻,可自行恢复。
中毒型表现:又称“干性霍乱”,较少见。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患者无明显腹泻和呕吐症状,而突然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苍白、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五、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和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可采用粪便悬滴法观察细菌的穿梭样运动,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阴性弧菌,分离培养可通过庆大霉素琼脂等培养基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血清学凝集试验可用于辅助诊断,如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查:如PCR技术可快速检测霍乱弧菌的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六、治疗原则
补液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制定补液方案,包括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者,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患者。补液的种类和量需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调整。
抗菌治疗:抗菌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时间。常用药物有四环素、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等,但由于耐药情况的出现,需根据当地菌株的药敏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症治疗:针对呕吐、腹泻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止吐药物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患者的影响。
七、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和粪便检测,一旦发现带菌者需及时隔离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对污水进行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不吃未煮熟的海产品等;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霍乱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但霍乱疫苗的保护效果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用于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预防。此外,还需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霍乱的发生、发展和预防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特别关注其补液和护理;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或有不良饮食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预防;有慢性病史的人群感染霍乱后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需更加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