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样综合征的检查包括粪便检查(观察外观、显微镜检)、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生化检查(电解质、肾功能)、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诊断该综合征,不同检查有不同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粪便检查
1.外观检查
霍乱样综合征患者的粪便多为水样便,颜色可能为黄色或黄绿色等。通过观察粪便外观可以初步提示可能存在肠道分泌功能异常等情况。例如,在一些感染性因素导致的霍乱样综合征中,粪便的这种水样外观与病原体引起肠道黏膜分泌亢进有关。
2.显微镜检查
可发现粪便中白细胞数量一般较少,红细胞也较少,但可能会有少量黏液。这是因为霍乱样综合征主要是肠道的分泌功能紊乱为主,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所以显微镜下粪便有这样的特点。通过显微镜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中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等情况,比如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粪便中会有较多白细胞和红细胞。
二、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白细胞可能会有轻度升高,这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大。例如,由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可能在(10-15)×10/L左右轻度升高,而如果是病毒感染相关的霍乱样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略低。
2.中性粒细胞比例
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有相应变化。如果是细菌感染为主的霍乱样综合征,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如果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正常或降低。这是因为不同病原体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应答不同,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感染类型中的反应不同。
三、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
可以通过粪便培养来寻找致病细菌。例如,在一些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中,可以通过粪便培养分离出霍乱弧菌。培养时需要将粪便标本接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如合适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培养,然后根据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等特征来鉴定是否为致病细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培养操作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要避免污染等情况。
2.病毒检测
对于病毒感染相关的霍乱样综合征,可以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可以通过粪便的核酸检测来明确是否存在轮状病毒。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略有不同,但都需要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粪便标本采集可能相对困难,需要更加小心操作,保证标本质量。
四、生化检查
1.电解质检查
由于霍乱样综合征患者频繁腹泻,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血钾、血钠、血氯等的变化。血钾可能降低,因为大量钾离子随粪便丢失;血钠也可能降低,出现低钠血症,这是因为肠道丢失大量含有钠的液体。例如,患者血钠浓度可能低于135mmol/L,血钾浓度可能低于3.5mmol/L。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电解质紊乱可能发展较快,需要密切监测。
2.肾功能检查
长期严重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可能影响肾功能,通过检查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如果出现肾功能受损,肌酐和尿素氮可能会升高。例如,当患者脱水严重导致肾灌注不足时,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在检查时需要更加关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
五、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霍乱样综合征患者腹部超声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排除一些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情况。腹部超声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相对比较安全,无辐射,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肠道的大体情况。通过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肠道的管壁厚度、肠腔有无扩张等情况,从而辅助诊断霍乱样综合征。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肠道病变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腹部CT检查。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结构,对于发现肠道的细微病变有一定帮助。例如,对于怀疑有肠道血管病变等情况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CT检查可能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权衡利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