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经验性及据药敏调整)、解除胆道梗阻(内镜、PTCD、手术),儿童患者要精准液体管理、谨慎选药及操作,老年患者需综合基础病、谨慎选治疗方式并加强基础病管理。
一、一般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不同,例如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较成人快,需关注其变化情况。若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等,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处理。
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老年人或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意识改变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如出现嗜睡、烦躁等,应警惕病情恶化。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患者可能存在呕吐、发热等情况,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生化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维持水、钠、钾等电解质的平衡。对于存在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情况的患者,需针对性补充相应的电解质,但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
二、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
初始治疗需根据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一般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选择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
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胆道结石病史、曾有胆道手术史等的患者,可能存在耐药菌感染的风险,需根据当地的细菌耐药情况调整抗感染方案。
2.根据药敏调整
在获得病原学检查结果(如胆汁培养等)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若病原菌对初始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则更换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例如,若培养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可选用碳青霉烯类等更敏感的抗菌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在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中需更加谨慎评估。
三、解除胆道梗阻
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括约肌切开取石等
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ERCP是一种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通过ERCP可以清除胆道结石、放置鼻胆管引流等。在操作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进行ERCP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评估操作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操作安全。
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PTCD也是解除胆道梗阻的重要方法。对于病情较重,不适合立即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通过PTCD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在操作前需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减退等问题,需提前纠正。对于儿童患者,PTCD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并密切观察术后反应。
3.手术治疗
若内镜和PTCD治疗无效或患者病情不适合上述微创治疗,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等。手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胆道病变程度、有无合并其他脏器病变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的耐受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注重营养支持和生长发育的监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变化快。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液体管理,由于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与成人不同,补液量和速度需精确计算。抗感染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在解除胆道梗阻的操作中,如ERCP等,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儿童的刺激。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抗感染治疗要兼顾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和避免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进一步损害。解除胆道梗阻的治疗方式选择要谨慎,充分评估手术或微创操作的风险与收益。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控制血糖、改善心肺功能等,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