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诊断包括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观察临床表现中皮疹和风团特点及伴随症状,还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辅助诊断;治疗包括避免诱因,针对不同人群和特殊人群采取相应避免措施,药物治疗用抗组胺药物等,非药物治疗有冷敷和中医中药等方法。
一、荨麻疹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阶段荨麻疹的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等关系密切,而成人可能与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需结合个体具体情况询问病史。
2.生活方式相关:了解患者近期的生活环境变化,如是否新换了洗涤剂、居住环境有新的植物接触等;饮食方面,是否食用了新的食物,包括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有无近期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状态从而诱发荨麻疹。
3.病史情况: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荨麻疹发作史,既往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曾经的治疗情况等。若患者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等,也需了解,因为这类患者荨麻疹发作风险可能更高。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初步判断可能的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皮疹特点:荨麻疹的典型皮疹为风团,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性斑块,皮疹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观察风团出现的部位,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泛发全身等情况。
2.症状特点: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紧急处理。根据这些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怀疑荨麻疹。
(三)辅助检查
1.皮肤点刺试验:通过皮肤点刺的方法,将常见的过敏原提取物刺入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例如对尘螨、花粉、食物过敏原等进行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对于明确过敏状态有重要意义。如检测对某种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E,若结果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对该食物过敏,在荨麻疹发作时需考虑相关食物因素。
二、荨麻疹的治疗
(一)避免诱因
1.针对不同人群的避免措施
儿童:儿童荨麻疹患者要特别注意排查可能的诱因,如儿童使用的新的洗护用品、新换的衣物材质等,尽量避免接触已知或可疑的过敏原。同时,儿童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褥等,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
成人:成人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在饮食上,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对于新尝试的食物要少量食用观察反应;工作环境中若有接触新的化学物质等情况,要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
2.特殊人群:对于妊娠期荨麻疹患者,要谨慎选择避免诱因的方式,因为某些药物等干预措施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主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排查可能的非药物相关诱因来避免发作。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嗜睡副作用小等优点。不同年龄的患者选择药物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例如西替利嗪,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成人也可使用;氯雷他定,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均可使用。
2.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或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谨慎,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较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尤其是儿童和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人群更要权衡利弊。
3.其他药物: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会用到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类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三)非药物治疗
1.冷敷: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冷敷的方法缓解症状,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在皮疹部位,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避免冻伤皮肤。儿童使用冷敷时要注意看护,确保安全。
2.中医中药:某些中医中药方剂对荨麻疹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儿童使用中医中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