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概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输卵管因素(如炎症、手术史)、受精卵游走、辅助生殖技术、避孕失败、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育龄女性、有盆腔感染病史、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等人群宫外孕概率各有特点,相关人群需注意防范与监测。
一、宫外孕概率的影响因素
(一)输卵管因素
1.输卵管炎症
输卵管黏膜炎和周围炎是引起宫外孕的常见原因。输卵管黏膜炎严重时可引起管腔完全阻塞而导致不孕,轻者输卵管黏膜黏连和纤毛缺损,影响受精卵的运行受阻而在该处着床。例如,有过盆腔感染病史的女性,输卵管炎症发生率升高,宫外孕概率相对正常女性会增加。据相关研究,有盆腔感染史的女性宫外孕发生风险比无盆腔感染史者高数倍。
输卵管周围炎主要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功能,使得受精卵运行减慢,增加在输卵管内着床的概率。
2.输卵管手术史
曾接受过输卵管手术,如输卵管再通术、输卵管成形术等,输卵管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接受过输卵管绝育术后再通的女性,输卵管的通畅性和蠕动性可能存在异常,宫外孕概率较未接受过此类手术的女性高。有研究表明,输卵管绝育术后再通者宫外孕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未行绝育术的女性。
(二)受精卵游走
受精卵在一侧输卵管受精后,经宫腔或腹腔进入对侧输卵管,称为受精卵游走。由于受精卵移行时间过长,发育增大,当不能在宫腔内着床时,就可能在对侧输卵管着床导致宫外孕。这种情况在一些输卵管蠕动功能异常或输卵管较长的女性中可能更易发生,但相对输卵管炎症等因素,其导致宫外孕的概率相对较低。
(三)其他因素
1.辅助生殖技术
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女性,宫外孕概率较自然受孕者高。例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宫外孕的发生率约为3%-5%。这是因为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胚胎移植到宫腔的操作可能影响受精卵的正常运行,而且促排卵等过程可能改变输卵管的功能状态。
2.避孕失败
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的女性,发生宫外孕的概率增加。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时,受精卵在宫腔外着床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口服紧急避孕药避孕失败的女性,宫外孕风险也会升高。例如,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妊娠的女性,宫外孕发生率较未使用紧急避孕药妊娠者高。
3.年龄因素
育龄女性中,35-39岁女性宫外孕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输卵管等生殖器官的功能可能逐渐出现衰退,输卵管的蠕动和拾卵功能可能下降,影响受精卵的正常运行。另外,年轻女性如果有高危因素,如输卵管炎症等,也可能在相对年轻的阶段出现宫外孕概率升高的情况。例如,18-25岁有过盆腔感染的女性,宫外孕发生风险也高于同年龄段无盆腔感染史者,但总体概率低于35岁以上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女性。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起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宫外孕的概率。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种植在输卵管等部位,干扰受精卵的正常运行路径,使受精卵在异位的部位着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宫外孕发生风险比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者高2-3倍。
二、不同人群宫外孕概率的特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是宫外孕的高发人群。对于有性生活且月经推迟的育龄女性,需要警惕宫外孕的可能。尤其是有上述高危因素的育龄女性,如既往有输卵管炎症、有输卵管手术史、接受过辅助生殖技术等,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宫外孕。
(二)有盆腔感染病史的女性
这类女性宫外孕概率明显高于无盆腔感染病史者。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女性应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盆腔感染的再次发生。一旦出现停经、腹痛、阴道流血等疑似宫外孕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例如,在经期要注意外阴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等,以降低盆腔感染复发的风险,进而降低宫外孕概率。
(三)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女性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在胚胎移植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检查,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监测胚胎着床情况,早期发现宫外孕。同时,在整个孕期相关检查过程中,都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病史,以便医生更好地评估宫外孕风险并进行监测。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
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除了积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外,要注意观察自身月经情况和有无腹痛等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宫外孕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利于身体状态的维持,降低宫外孕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