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常见症状及身体反应分无症状携带者阶段(免疫耐受期人群多无明显不适但具传染性)、急性乙肝阶段(有黄疸相关表现如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皮肤瘙痒,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慢性乙肝阶段(肝脏有轻度至中度肿大、肝区隐痛或胀痛,消化系统持续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全身表现如乏力、肝病面容、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功能减退)、重型乙肝阶段(较少见但严重,有极度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且生活方式影响病情,怀疑感染或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无症状携带者阶段
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处于此阶段,尤其是免疫耐受期的人群,包括一些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者,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激活,身体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肝功能也可能长期正常,但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这类人群一般是在体检等情况时偶然发现感染乙肝。
二、急性乙肝阶段
黄疸相关表现:
对于一些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急性感染乙肝病毒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升高,患者皮肤和巩膜会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类似浓茶色。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影响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这与胆红素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
消化道症状:
常见食欲减退,患者对食物的兴趣下降,食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肝脏炎症影响了消化功能,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会有腹胀,感觉腹部胀满不适,这与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肝脏肿大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等因素有关。
全身症状:
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体力明显下降,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与机体的代谢紊乱以及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能量产生不足等有关。
部分患者可能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这是因为体内免疫反应被激活,产生的炎性介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三、慢性乙肝阶段
肝脏相关表现:
肝脏可能会有轻度至中度肿大,在右上腹可触及肝脏,有压痛感。这是由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肝脏发生炎症性增生。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区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多在右侧季肋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为间歇性,有的为持续性。
消化系统持续症状:
食欲减退可能持续存在,患者营养状况可能受到影响,出现体重下降。长期的食欲不佳还可能导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出现皮肤粗糙等表现。
腹胀可能反复出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进食后腹胀感更明显。
全身表现:
乏力情况可能时轻时重,随着病情波动。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乏力会较为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运动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晦暗,也就是常说的“肝病面容”,这是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黑色素沉着。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异常等;男性患者可能有性功能减退,如阳痿等表现,这与体内激素代谢紊乱有关。
四、重型乙肝阶段(较少见但严重)
严重消化道症状:
出现极度的食欲减退,几乎完全不能进食,还可能频繁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不安、昏迷等。这是因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代谢和清除体内的毒性物质,血氨等有毒物质在体内积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还可能有扑翼样震颤,即患者双手平伸时,手指出现不自主的颤动,这是肝性脑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出血倾向: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频繁,严重时可能出现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不同人群感染乙肝后的症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感染乙肝后,急性乙肝的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且无症状携带者的比例较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和代偿能力下降,重型乙肝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的乙肝患者,肝脏损伤可能会加重,症状可能更明显;有不良作息习惯、长期劳累的人群感染乙肝后,病情可能更容易恶化,症状也会更突出。如果怀疑感染乙肝或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乙肝五项、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等,以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