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主要发生在胆道系统,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道感染等有关,表现多样,诊断可通过超声等,治疗分无症状观察和有症状或并发症手术等;肾结石发生在肾脏内,由尿液中晶体物质异常等形成,有疼痛、血尿等表现,诊断用超声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等,不同人群患病等有不同特点。
一、发病部位
1.胆结石:主要发生在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及胆管内。胆囊结石较为常见,胆管结石又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
2.肾结石:发生在肾脏内,是尿液中的某些物质在肾脏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可位于肾实质内或肾盂、肾盏中。
二、形成原因
1.胆结石
胆汁成分比例失调:例如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异常,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就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女性雌激素影响胆汁成分,妊娠期女性胆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雌激素改变胆汁成分有关;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等因素,也易患胆结石。
胆道感染:细菌感染等因素可引起胆道炎症,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和成分,促进结石形成。
2.肾结石
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如草酸、钙、尿酸等晶体物质在尿液中过度浓缩,超过了尿液的溶解度,就会析出形成结晶,逐渐聚积成结石。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增加肾结石形成风险;某些疾病导致代谢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使血钙升高,进而增加尿钙排出,易形成肾结石。
尿液酸碱度异常:不同成分的结石形成与尿液酸碱度有关,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则易在碱性尿液中形成。
三、临床表现
1.胆结石
症状多样: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当结石刺激胆囊或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胆管结石可出现腹痛、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发热等症状,黄疸是由于结石阻塞胆管,胆汁反流进入血液导致。
发病特点: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易加重,这是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若有结石存在,就容易引起疼痛发作。
2.肾结石
疼痛:是肾结石常见症状,可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绞痛常突然发作,疼痛难忍,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阴囊或大阴唇放射;
血尿:多数患者有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见肉眼血尿,疼痛发作时往往伴有血尿。
其他表现:若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可出现肾积水,严重时可触及增大的肾脏;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胆结石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以及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情况,无创且方便。
CT及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复杂胆道疾病时可选用,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结构和结石情况。
2.肾结石
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内的结石,能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同时可了解肾脏有无积水等情况。
腹部X线平片:多数肾结石可在腹部X线平片上显影,但尿酸结石等阴性结石则不显影。
CT检查:对于X线平片不显影的结石,CT检查可清晰发现,还能明确结石的具体位置和周围组织情况。
五、治疗原则
1.胆结石
无症状胆结石:一般定期观察,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有症状或存在并发症的胆结石:多需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胆管结石,可根据情况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等方法。
2.肾结石
保守治疗:对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的肾结石,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当运动,如跳绳、跳跃等,也有助于结石排出;同时可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如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等。
手术治疗:对于结石较大(直径大于0.6cm)、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的肾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等手术方法。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胆结石和肾结石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特点,例如儿童患肾结石相对较少,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胆结石发病风险可能改变;长期久坐、饮水少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两者的发病风险;有胆道疾病病史者胆结石复发风险较高,有代谢性疾病病史者肾结石复发风险可能增加等,在临床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