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由HBV感染引起,通过血液等途径传播,发病机制是病毒复制引发免疫反应致肝细胞损伤炎症。临床表现有全身(乏力等)、消化道(食欲减退等)症状及黄疸相关表现,体征有肝脏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见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异常;依据病史、表现和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可痊愈,少数转慢性,预后与年龄、基础病等有关。
一、定义
急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肝脏炎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发病机制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会对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劳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感觉精力不足。例如一些急性乙肝患者会明显感到比平时更容易疲惫,日常活动耐力下降。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由于肝脏是消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炎症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从而出现这些消化道方面的不适。比如患者可能原本食欲正常,但患病后看到食物没有兴趣,进食后有恶心感。
黄疸相关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的代谢出现障碍,胆红素进入血液,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同时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使尿色加深。
2.体征
肝脏肿大: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能发现患者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伴有压痛和叩击痛。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导致肝细胞肿胀,肝脏体积增大,刺激周围神经引起压痛和叩击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轻度肿大: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波及脾脏,导致脾脏轻度增大。
四、实验室检查
1.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表明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e抗原(HBeAg):一般情况下,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抗-HBcIgM阳性常提示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多见于急性乙肝。
2.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常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一般ALT升高更为显著,通常可升高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更高。
胆红素升高: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可能升高,反映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
五、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乙肝接触史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乏力、黄疸等临床表现,同时HBsAg阳性、抗-HBcIgM阳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就可以考虑诊断为急性乙肝。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乙肝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因为休息可以减少肝脏的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一般建议患者卧床休息,尤其是在症状明显的时期。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例如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菠菜、白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以及适量的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2.药物治疗:目前对于急性乙肝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保肝药物等,但一般不进行抗病毒治疗(除非有特殊情况且符合严格的抗病毒指征)。常用的保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它们可以起到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的作用。
七、预后
大多数急性乙肝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后可以痊愈,乙肝表面抗原可转为阴性,肝功能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能会转为慢性乙肝。年龄较小的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相对更容易转为慢性乙肝,所以对于儿童乙肝感染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而成年人感染急性乙肝后,痊愈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也有部分成年人会转为慢性。女性在感染急性乙肝后,一般预后情况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孕期感染乙肝病毒需要特别注意母婴传播的风险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患病期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影响预后,所以患病后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康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急性乙肝后预后可能相对较差,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