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表现各异,依病史、皮疹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及药物治疗;疱疹由疱疹病毒感染致,单纯疱疹分原发和复发,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及特定皮疹表现,单纯疱疹依表现初步诊,带状疱疹依典型表现诊,单纯疱疹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抗病毒、止痛等治疗,不同人群表现及治疗有差异。
一、病因方面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例如,某些人可能因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从而诱发湿疹;接触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也可能引发湿疹。
疱疹:主要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与感染者接吻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则引发带状疱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等,病变多局限,边缘较清楚,瘙痒剧烈。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湿疹好发于头面部,与儿童皮肤薄嫩、易接触外界物质等因素有关;成年女性可能因使用某些化妆品等因素导致面部湿疹发作;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可能因接触较多刺激物而增加手部湿疹的发病风险。
疱疹:
单纯疱疹:
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无免疫力的儿童,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鼻孔周围等,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轻度疼痛,1-2周可自愈,但易复发。
复发性单纯疱疹:原发感染后1年内复发率较高,多在原发部位附近复发,水疱较小且疱壁薄,病程较短,全身症状较轻。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及老年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疹前常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不同年龄人群带状疱疹的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症状往往较严重,神经痛明显,且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表现为水痘,与成人带状疱疹表现不同。
三、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病程等进行诊断。例如,根据皮疹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结合发病部位等情况综合判断。
疱疹:
单纯疱疹: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群集性小水疱等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病毒培养、核酸检测等进一步明确。
带状疱疹:根据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小水疱、伴有神经痛等典型表现即可诊断,对于不典型的带状疱疹,可借助实验室检查,如疱疹刮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等辅助诊断。
四、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注意皮肤保湿等)、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系统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等)。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用药需谨慎,例如儿童湿疹应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
疱疹:
单纯疱疹: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等,症状严重者可口服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带状疱疹:主要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尽早应用,一般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止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等;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也可应用。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