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青春期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皮肤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多样,检查靠视诊等,治疗分轻中重;毛囊炎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炎症,分细菌和真菌性,表现不同,检查靠涂片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等。还提及儿童、孕期、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毛囊炎或痤疮情况及相应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痤疮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致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反应。此外,遗传、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内分泌紊乱、情绪紧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
毛囊炎
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擦伤、搔抓、多汗、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易诱发毛囊炎。毛发牵拉、摩擦、高温、潮湿等也可促使毛囊炎的发生。真菌性毛囊炎则多由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多汗、肥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痤疮
好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发生于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白头粉刺为针尖大小的白色丘疹,无明显开口;黑头粉刺则是顶端有黑色角质栓的丘疹。炎性丘疹呈红色,直径1-5mm左右;脓疱多由炎性丘疹发展而来,内含脓性分泌物;结节和囊肿则较大,结节可隆起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囊肿则可触及波动感,愈合后常留下瘢痕。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多见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等部位,皮疹为对称分布的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部分丘疹顶端有小脓疱,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
三、检查方法
痤疮
一般通过视诊即可初步诊断,医生观察皮损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皮肤镜检查,皮肤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皮肤表面及表皮下的结构,辅助判断痤疮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可通过细菌涂片和培养来明确致病菌。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如在镜下发现马拉色菌菌丝或孢子可协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痤疮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等。维A酸类药物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减少粉刺形成;过氧苯甲酰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重度痤疮则需要系统应用异维A酸,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且用药前需进行相关检查。此外,还可采用光动力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病情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痤疮
儿童痤疮相对少见,多与遗传、雄激素水平暂时升高有关。治疗需谨慎,一般以局部清洁和温和护理为主,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为新生儿痤疮,多可自行消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即可;对于儿童期出现的中重度痤疮,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孕期毛囊炎或痤疮
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出现毛囊炎或痤疮加重。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法。局部清洁护理是基础,对于细菌性毛囊炎可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痤疮的治疗需避免使用异维A酸等有致畸风险的药物,多采用温和的局部治疗。
老年人毛囊炎或痤疮
老年人由于皮肤抵抗力下降、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原因易患毛囊炎。治疗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局部抗感染治疗为主,同时需关注老年人的皮肤耐受性,选择温和的药物。对于痤疮,老年人相对少见,但若出现,治疗也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局部治疗为主,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