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症状表现有多数无症状多在体检等时偶然发现,部分增大后有腹部不适、压迫胃肠道或胆管致相应症状,破裂出血有突发剧痛及休克表现,体征表现为体格检查可触及右上腹肿块、黄疸时伴皮肤瘙痒等,影像学表现超声可见肝脏高回声团块、CT见边界清楚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有特征表现、MRI呈特定信号且增强表现类似CT。
一、症状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多数肝血管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瘤体较小时对肝脏周围组织及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患者没有不适感觉。例如,一些因外伤做腹部CT检查时发现肝血管瘤的患者,平时并无腹痛、腹胀等异常表现。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耐受性和表达能力的特点,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可能更易被忽视。但如果是婴幼儿期发现的肝血管瘤,需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变化情况,因为部分婴幼儿肝血管瘤可能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也有少数会快速生长。
2.有症状情况
腹部不适:当肝血管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引起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等。这种疼痛一般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例如,瘤体较大(直径大于5cm)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或肝区的隐痛,在劳累、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对肝血管瘤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腹部不适症状稍有变化,但总体还是以上腹部隐痛为主。
压迫症状:
压迫胃肠道:较大的肝血管瘤压迫胃、十二指肠等胃肠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比如瘤体位于肝左叶且较大时,可能会压迫胃,导致患者进食后有饱胀感,影响正常的饮食摄入。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消化不良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旺盛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对身体各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压迫胆管:若肝血管瘤压迫胆管,可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程度一般与肝血管瘤压迫胆管的程度相关,轻度压迫时可能仅有轻度的皮肤发黄,重度压迫时黄疸会比较明显。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黄疸出现后可能恢复较慢,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破裂出血相关症状:虽然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会出现突发的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瘤体较大、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下。对于有肝血管瘤的患者,尤其是瘤体直径大于10cm的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腹部撞击等活动,以降低破裂出血的风险。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更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外力。
二、体征表现
1.腹部体征
一般情况:在体格检查时,部分患者可能触及右上腹肿块,质地多较柔软,表面光滑,有一定的活动性(取决于肝血管瘤的位置和大小)。例如,肝右叶的较大肝血管瘤可能在右上腹触及到肿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腹部脂肪相对较薄,肝血管瘤较小时可能也能触及到肿块,但需要与正常的肝脏组织等进行准确区分,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判断。
黄疸相关体征:当肝血管瘤导致黄疸时,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等表现。在老年患者中,皮肤瘙痒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生活质量,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来缓解瘙痒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相关的间接表现
1.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等表现。超声检查对于肝血管瘤的初步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简便。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肝血管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定期进行超声复查可以监测肝血管瘤的变化情况。
2.CT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血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肝血管瘤的大小、形态等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CT检查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等问题,需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3.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信号强度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与CT类似。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肝血管瘤诊断有独特优势,比如对于肾功能不全不能进行含碘造影剂CT检查的患者,MRI可以作为替代检查方法。在儿童患者中,MRI检查相对更安全,尤其是对于需要多次复查的肝血管瘤患儿,MRI可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